摘要: 陈雁 博士 研究员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 信号转导与营养相关疾病研究组组长 E-mail: ychen3@sibs.ac.cn 个人简介: 陈雁博士1983年毕[阅读全文]
摘要: 王培玉,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主任。[阅读全文]
摘要: 王军波: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副系主任 ;研究方向:营养与疾病、肽营养学、功能性食品、食品毒理学等。 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4名。  [阅读全文]
摘要: 张玉梅,女,副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师,硕导,本硕均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就读,博士在中山大学就读,研究方向:膳食中植物化学物与慢性疾病发生机制研究、功能性食品、母乳成分、乳制品与健康研究等[阅读全文]
摘要: 许雅君,女,北京大学医学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青年教师,本硕博均在北医就读,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专业方向:发育毒理学。  [阅读全文]
摘要: 领先时间偏倚(lead time bias) 指筛检诊断时间和临床诊断时间之差被解释为因筛检延长的生存时间。这种表面上延长的生存时间,实际上是筛检导致诊断时间提前所致的偏倚。 [阅读全文]
摘要: 收益 (yield)也称收获量,系指经筛检后能使多少原来未发现的病人得到诊断和治疗。为了提高筛检收益,使筛检尽可能多地从人群中发现无症状病人, 方法: ⒈选择在患病率高的人群(即高危人群)中展开筛检[阅读全文]
摘要: 可靠性(reliability):也称信度、精确度(precision)或可重复性(repeatability)。是指在相同条件下用某测量工具(如筛检试验)重复测量同一受试者时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阅读全文]
摘要: 二级预防: (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由于慢性病的发生大都是致病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因此做到“三早”是可行[阅读全文]
摘要: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WHO提出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阅读全文]
摘要: 行为流行病学研究:(behavioral epidemiology)是研究行为因素和与行为相关的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改变行为因素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同时进行措施效果评价。[阅读全文]
摘要: 一、概念 突发事件(emergency)可被广义地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第一层的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第二层的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突[阅读全文]
摘要: 假设演绎法: (hypothetic deductive method)最早由赫歇尔(Hershel)提出,其推理形式为: (1)因为假设H ,所以推出证据E ;(演绎推理)(2)因为获得证据E ,所以[阅读全文]
摘要: 单盲(single blind) 只有研究者了解分组情况,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是试验组还是对照组。 优点是研究者可以更好地观察了解研究对象,可及时处理研究对象发生的意外问题; 缺点是避免不了研究者方面[阅读全文]
摘要: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指人们因为成了研究中特别感兴趣和受注意的目标而改变了其行为的一种趋向,与他们接受的干预措施的特异性作用无关。[阅读全文]
摘要: 整群随机分组(cluster randomization) 按社区或团体分配,即以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个医院、一个村庄或居民区等为单位随机分组。 优点:在实际工作中易为群众所接受,抽样和调查都比较方[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