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Dp),简称空气动力学直径。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是指在低雷诺数的气流中与单位密度球具有相同终末沉降速度的颗粒直径。也就是指在较平静的气流中被测颗粒的直径相当于与其具有相同终末沉降速度的[阅读全文]
摘要: 颗粒状态物质的统称,包括固体颗粒和液体颗粒。 悬浮性颗粒物 直径≤100μm的颗粒物,能均匀地分散在大气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称为气溶胶。 沉降性颗粒物 直径>100μm的颗粒物为,容易降落。[阅读全文]
摘要: 空气离子化 空气中的气体分子(例如氧、氮)在一般状态下呈中性。当受到外界某些理化因子的强烈作用,其外层电子可跃出轨道而形成阳(正离子,该跃出的电子即附着在另一气体分子而形成阴(负)离子。 轻离子 每个阳[阅读全文]
摘要: 生物测量(内暴露剂量) 又称为生物监测,直接测量人体组织、体液或器官中某种环境暴露因素(子)的含量,以代表人体暴露水平,称为“生物剂量”,也称“体内负荷”。尽管生物剂量也存在一定的变异但相对较为稳定,也[阅读全文]
摘要: 环境暴露测量(外暴露剂量) 通常是在不同的环境暴露区域,按照调研计划要求在不同的时间或空间进行抽样测量。测量结果从宏观上可以为环境流行病学调查划分出高、中、低浓度区和对照区,是研究该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阅读全文]
摘要: 目前认为有14种微量元素(如锌、铁、铜、钼、铬、锰、钴、镍、锡、钒、碘、硒、氟、硅等)在生物体内是维持正常生理、生化功能、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所必不可缺的元素,称为必需微量元素。[阅读全文]
摘要: 长期来人们注意到在健康状况、年龄、生活条件、营养状况大体相近的普通健康人群中,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仍有明显差异,即使在相同环境暴露条件下(相同暴露物质、剂量及时间)也是如此,这种现象通常称为个体差异[阅读全文]
摘要: 通常把易受环境损伤的人群称为敏感人群(易感人群)。敏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比普通人群更为敏感和强烈,即在敏感人群中出现某种不良反应的反应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阅读全文]
摘要: 与环境有害因素在体内所致组织和器官功能蓄积改变相反的是机体对该有害因素的耐受性。随着机体摄入该物质次数的增加和时间增长,机体呈现出对该有害因素反应性降低或减弱。[阅读全文]
摘要: 臭氧层中的臭氧几乎可全部吸收来自太阳而对人类有害短波紫外线的B段(280~320nm)和C段(200~280nm),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物质。 从50年代以来,就观察到大气臭氧浓度有减少趋势。尽管大气臭氧[阅读全文]
摘要: 大气中的CO2和水蒸气能够吸收由地球发射的波长较长的辐射,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这相同于人工温室作用,故称“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全球气候变暖将对热相关死亡人数产生重大影[阅读全文]
摘要: 人口净密度 (net residential density), 指单位住宅用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 人口净密度=规划总人口/住宅用地总面积[阅读全文]
摘要: 不良建筑综合症(sick building syndrome,SBS),亦称为病态建筑物综合症,是近年来国外有关专家提出的某些建筑物内由于空气污染、空气交换率很低,以致在该建筑物内活动的人群产生了一系列[阅读全文]
摘要: 根据我国的习惯,一般将冶金过程或化学过程形成的固体粒子气溶胶称为烟尘;燃烧过程产生的飞灰和黑烟,在不必细分时,也成为烟尘。在其他情况或泛指固体粒子气溶胶时,则通称为粉尘。[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