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学院
广西民族学院创办于1952年3月19日,原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1953年改称广西省民族学院, 1958年定名为广西民族学院, 2006 年 2 月 14 日,教育部批准我校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是国家民委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一五”重点建设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
公卫百科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 1958年在南宁人民公园,毛泽东主席接见学校各族师生代表; 1990年11月,江泽民总书记在温家宝等领导人的陪同下到学校视察,对学校的办学成绩和校园环境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 2001年3月,胡锦涛同志出访东南亚三国时,亲切接见了学校在越南、老挝讲学、留学的师生代表;朱德、陈毅、 阿沛·阿旺晋美、赛福鼎、李铁映、尉健行、司马义·艾买提、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极为重视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将学校确定为自治区重点建设的五所高等院校之一,并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对学校实行共建;自治区党委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办好省部共建的广西大学和广西民族学院”。 公卫论坛
学校1993年获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党组“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称号,200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先后2次荣获国务院和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多次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1998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03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良好”等级。 公卫考场
学校已经发展成为规模较大,学科门类较齐全,师资力量较强,基础设施较完备,办学效益较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且具有发展潜力的综合性少数民族高等学府。
[编辑本段]民大校训
厚德博学 和而不同
“厚德博学”是大学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厚德”出自《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即宽厚仁爱的心性与品德之义。“博学”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说的是做学问之道。从寡学到博学,要“学而时习之”(孔子),“学不可以已”(孟子),“乐学、好问、勤思、明辨”,更新知识,加深学养,先博后渊。大凡品德高尚者,都具有高深学养;而学识渊博者,都注重对德的修养。“厚德博学”,是我们每个人追求自身境界提高、丰富充实生命的修养之道,也是大学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进步之途。要求我们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结合起来,树立良好的做人的德行标准,具有舍小我顾大我的雍容大度,清贫饱学而胸怀天下,淡泊名利而志存高远,意志坚定而毅力超群,“穷而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要忠诚于自己的信仰,执着于所从事的事业,诚以修身,信以立世,厚己德以厚社会之德;要继承和丰富优秀的知识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博己学以博社会之学。 公卫百科
“和而不同” 是大学的活力所在,包含求真、开放、公正、自由、包容、创新之意。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是和谐、协调之意,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同”是相同、同一之意,体现的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多样性的统一,能使这个共同体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事物,生生不息;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不能产生任何新事物,趋于衰亡。“和” 是万物生长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表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博大宽厚的和合思想和哲学智慧。我们追求“和而不同”,既要求学校内部体系包括组织系统、制度系统、文化系统、学术系统的和而不同,又要求学科间的和而不同,学术观点的和而不同,高校间的和而不同,乃至人际间、国家间、天人间的和而不同。实现“和而不同”的境界,就是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体中,不同民族、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结合,相异相长;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在民族大学里,各民族师生一同学习生活,多种文化互动融合,相互间互助互谅,互利互惠;和衷共济,兼容并蓄;多元互动,奋发有为。从而推动学校形成讲和谐,顾大局,倡创新的生动局面,推动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繁荣。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是不可分割、互为作用的整体,其要素完整结合起来,体现我们所追求的精神风貌,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核心反映,是对长期积淀而汇聚形成的广西民族大学精神的凝炼。忠诚于党的民族教育事业,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坚定信念;一心向学,注重实践,勇于创新,坚忍不拔的品格;和而不同,广纳百川,面向世界,兼收并蓄的胸怀;民族平等,团结立校,民主宽容,追求和谐的气度;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抢抓机遇,科学发展的涵养;脚踏实地,敬业负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风范。这一切都是“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体现,既是广西民族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我们要秉持学校精神,传扬民族优秀文化,把这一核心价值贯穿到学校组织、制度、治学、育人各个环节,落实到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活动等各个方面,建立厚德博学的坚实根基,营造和而不同的良好氛围,顾国家民族之大义,成至真至善之伟业。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 立足于学校的新起点、新任务、新目标,彰显了广西民族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建校五十多年来形成的“民大精神”。“厚德博学,和而不同”不仅是学校传统的承载和学校精神的象征,体现了广西民大的独特气质和风范,也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勉的座右铭,是对师生的道德要求、行为约束、品行养成的训诫,具有强烈的感染、同化、激励和规范作用。“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将激励新一代民大人以其深刻的精神内涵为准则做人做事,治学治校。她不仅是民大人持久坚守的,同时也留待未来一代又一代的民大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诠释、演绎和发展其内涵。 公卫考场
[编辑本段]办学规模、学科门类
截止到2009年4月,共设有 16 个学院, 56 个普通本科专业, 2 个一级学科和 40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哲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经济学 9 个学科门类,并有3个学科列入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1 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 5 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及培育基地 4 个,自治区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及重点建设研究基地 5 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 4 个; 11 个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进入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 2004 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3 项,国家级精品课程 2 门,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 3 个;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1 项,国家民委教改工程 5 项,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 46 项;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 8 项;获自治区级优质专业 12 个,自治区级精品、重点课程 16 门。此外,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将学校确定为全国 10 个 “ 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 ” 之一, “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考试点 ” 和“ 汉语水平考试( HSK )高等考点 ” 。教育部将学校确定为 “ 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资助项目执行学校 ” 。
[编辑本段]民大校歌
理想放飞相思湖
漫漫人生路 相会相思湖
兄弟民族情同手足
师恩如海胜似父母 师恩如海胜似父母
沐浴明媚阳光
滋润春天雨露
激情岁月 青春常驻
深情拥抱(呢罗) 拥抱相思湖
漫漫人生路 欢聚相思湖 湖水荡漾激扬情愫 公卫论坛
心潮澎湃勇担重负 心潮澎湃勇担重负
攀登科学高峰 紧跟时代脚步 坚定信念 不畏艰苦
理想放飞(呢罗) 放飞相思湖
啊衣。。。。。。 尼呀尼呀尼 的 呀。。
啊衣。。。。。。 尼呀尼呀尼 的 呀。。
盟呀盟呀 塞罗 塞罗 塞罗 理想放飞(呢罗)放飞相思湖!
啊衣。。。。。。 尼呀尼呀尼 的 呀。。
啊衣。。。。。。 尼呀尼呀尼 的 呀。。
盟呀盟呀 塞罗 塞罗 塞罗 理想放飞(呢罗)放飞相思湖!
放飞相思湖!
[编辑本段]民大校徽
学校标志由圆环、MZ(M由三个Z组成)抽象的红蓝绿三色火焰、中英文校名、建样年份等几部分组成。表示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进程中,与时俱进,精益求精,创建了美好的育人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孕育出独具一格的办学特色与优势:民族性、国际性、地方性;紧靠在一起的红、蓝、绿三条火焰象征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的团结友爱,凝聚着广西各民族的理想、智慧和激情,寓示着广西民族大学背负着培养和团结各民族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期盼和使命;红色象征广西民族大学旺盛的生命力,蓝色是 一种海洋色,象征大学的博大、深沉、包容、开放,绿色象征青春、永恒;三条升腾的火焰与“1952”结合,象征广西民族大学老、中、青三代教育工作者从学校创办之初起,就承前启后,众志成城,追求不止。
[编辑本段]师资、教学、科研
现有专任教师710 人,其中正高职称107 人,副高职称 256 人。具有研究生学历者 310 人,占教师总数的 43.6% 。有 14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教育部确定的高校骨干教师 1 人,广西优秀专家 1 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4 人,入选自治区“十百千人才工程” 3 人,广西跨世纪人才 1 人,入选“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 8 人,一批教师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及“广西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公卫人
学校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成果丰富。 1999 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级课题 31 项,省部级项目 136 项;出版各类著作 268 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4633 篇,其中被 SCI 、 EI 、 ISTP 收录论文 96 篇(部);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奖 200 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 97 项。在 2005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奖中,学校获得二等奖 3 项。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进入中国百强社科学报和中国期刊方阵之列,在 CSSCI 中排名第 35 位,教育部名刊公示排名第 16 位, 2003 年曾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全国高校的学报中只有 7 家获此奖励, 2004 年,人类学栏目成为教育部首批确定的高校学报名栏。
[编辑本段]办学条件
现有校园面积 1079 亩,另有新校区用地 904.19 亩已基本落实 , 校舍建筑面积 33.81 万平方米(另有在建校舍建筑面积 5.48 万平方米) ,绿化覆盖率为 58.14% 。学校先后被评为南宁市最佳花园式单位、自治区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部门造林绿化 400 佳单位。 公卫考场
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7364 万元,有图书资料 112.66 万册,电子文献资料 81.49 万册 ( 篇、件 ) 。图书检索、查询实现电脑化管理,设有电子阅览室和专业虚拟图书馆,师生可通过校园网在馆外查阅图书资料。
[编辑本段]对外交流
学校先后与苏州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关系。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等 20 个国家和地区的 50 多所学校和学术机构签订了交流和合作协议;与多个国家互派留学生。学校先后招收了来自 20 个国家的 2000 多名留学生,累计派出留学生 1500 多名。多层次的开放办学,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优化了办学模式与特色。 公卫人
[编辑本段]学生能力
学校教学质量较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 2001 年、 2005 年自治区级教学成果评奖中,学校共获得一等奖 4 项、二等奖 6 项、三等奖 7 项。学生参加全国、全区各类竞赛,取得了较好成绩。在 1999 — 2005 年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学校共有 2 人获特等奖, 9 人获一等奖, 26 人获二等奖, 51 人获三等奖;在 2005 年 全国大学生越南语口语大赛中,学校共有 2 人获得一等奖, 3 人获得二等奖, 1 人获得三等奖;在 2005 年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学校 获得 声乐 专业组二等奖 1 项,舞蹈普通组二等奖 1 项; 在 2005 年 “ 挑战杯 ”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获得哲学社会科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经济组三等奖 1 项。在 2005 年全国高校珍珠球比赛中,学校男、女 珍珠球队 分别获得了男子珍珠球比赛冠军和女子珍珠球比赛亚军;在 2005 年天津国际大学生龙舟赛中,学校龙舟队夺得男子组 500 米 第四名;在 2005 年港城中越龙舟邀请赛中,学校龙舟队获得男子 1000 米 直道竞速比赛冠军。 学生在校期间发表了大量作品,公开出版了一批文学作品集、调查报告集。
[编辑本段]社会声誉
一是学校被誉为培养民族人才的摇篮。建校 53 年来已培养了 65000 多名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门技术人才。不少的毕业生已成为颇有 成就的 教授、专家、学者、党政军领导干部。广西每个市、县(区)都有广西民族学院毕业生担任县处以上领导职务。更多的毕业生能长期坚持在民族地区和基层工作,他们以较强的能力、较高的素质,突出的贡献,为母校争得了荣誉。二是学校是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重镇,民族学学科是自治区级重点学科,研究成果丰硕。三是学校的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树起了“大写作”品牌,培养和造就了颇有影响的相思湖作家群。五是学校生源充足,成为学生高考报考的热门学校。 2005 年录取的新生全部是第一志愿的考生,外语非通用语种基地班新生全部都是在重点线以上录取,其他各专业录取的新生均超过二本录取分数线 20 分以上 。六是毕业生就业率高。 2003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 95.29% , 2004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 92.42% (其中,有 176 人被中直单位录用)。截止 2005 年 8 月 31 日 , 2005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 93.78%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对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成就进行了报导。
[编辑本段]办学特色与优势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 ,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利用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发展民族 学、东南亚语言学特色学科,推进学科渗透,着力于开拓性、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经形成了突出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学校坚持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政策,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根据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适应性较强的新专业。开设双语(壮、汉)专业,强化民族文化交流,同时也拓宽学生的就业面。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还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了解我国特别是广西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民族语文、民族历史、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工艺美术、民族传统体育等内容纳入教学计划,设置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学、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文学、民族艺术、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比较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进一步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写作品牌”优势,加强写作训练,提升民族学生人文素质,学生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加强。既懂得民族政策、又有较高写作能力的学生在民族地区受到普遍欢迎。加强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研究,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壮族、瑶族、汉族历史文化,壮族、瑶族语言文学等方面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并运用到教学中去。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毕业生服务民族地区,满足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人才的需要。学校毕业生大多数成为民族地区“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人才,成为当地各条战线的骨干。 公卫人
学校充分利用毗邻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以东南亚语言学为依托,发展特色学科,打造学校品牌。学校高度重视东南亚语种越南语、老挝语、泰国语、柬埔寨语本科专业建设,建立了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语源优势,采取独特的 3+1 培养模式( 3 年在国内学习、 1 年到语言对象国学习),培养高质量的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学校的越南语、老挝语、泰国语等本科专业以其较长的办学历史,独特的培养模式,较高的教学质量和较大的社会影响,成为学校生源最好、就业率最高、竞争力最强、最受社会欢迎的热门专业。学校通过亚非语言文学重点学科建设带动、辐射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以东南亚语言学为依托,增设对外汉语、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艺术等与东南亚经济文化旅游相关的学科专业。这些学科专业的学生除学习本专业知识和英语外,还选修一门东南亚国家的语言,开设介绍东南亚有关国家历史与文化的课程,高年级的学生到东南亚相关国家学习 1 年或半年,使这些专业的本科生具有教育部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掌握一门东南亚国家的语言并对东南亚的历史与文化有较多的了解,具有比其他高校相同专业毕业生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在服务第一、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学校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师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分别派出非通用语种高级联络官(翻译) 19 名和 23 名,分别占同类人员总数的 61.3% 和 82.1% ;派出非通用语种青年志愿者 164 名和 230 名,分别占同类人员总数的 91.5% 和 96.3% ,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民族学学科群、东盟学学科群相互结合的建设,促进了学校民族性、地方性和国际性的统一与融合,构成了开放性的民族教育,强化了整体办学特色和优势。
[编辑本段]学校领导
校 长:何龙群
何龙群校长党委书记:钟海青
何龙群校长,女,壮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广西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史学会理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广西中青年高级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自治区学位委员会委员、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共广西党史学会副会长、广西壮学学会副会长、广西党校客座教授、广西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 公卫家园
1982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广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95年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996年获广西 “五一” 劳动奖章和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998年任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2000年6月以来任广西民族大学校长(2000年6月—2006年10月为广西民族学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共取得科研成果 90 多项,150 多万字,著有专著 7 本,主持和承担 4 项国家重点课题,5项自治区重点课题,获奖 44 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 22 项。主要代表作有《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执政党理论与建设研究》、《壮族教育史》、《少数民族优秀干部成长规律研究》、《广西通史(第三卷)》(合著)等。主要获奖成果有:《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回顾与根本经验》,1993年获全国党校系统优秀党史论文一等奖;《执政党建设与官僚主义的克服》,1993年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政策学简明教程》, 1996年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壮族教育史》,获1996—1999年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党的基本路线与广西的脱贫》,获1996—1999年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广西通史(第三卷)》(合著),2001年获广西区人民政府、广西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脱贫致富关键在党》,1999年获第七届全国优秀党建读物奖和广西区人民政府、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壮族通史》(合著),1999年获广西区人民政府、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周恩来与广西民族地区的发展》,2002年获全国党史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少数民族优秀干部成长规律研究》,2002年获广西区人民政府、广西第七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 2006年获广西第九次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广西廉政建设的经验教训研究》 ( 合著 ) ,2006年获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研究课题成果二等奖;《越南共产党革新事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2008年获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编辑本段]发展设想
学校的办学定位是:自治区重点建设的普通高校。立足广西,面向民族地区,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国际教育、继续教育,稳步发展民族预科教育,力争把学校办成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民族大学。
学校的办学思路是: 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为目标,以特色创优作为巩固学校发展的基础,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以不断创新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动力,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拓展学校发展空间,突出“地方性、民族性、国际性”,逐步构建以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继续教育、国际教育互动共进、协调发展的办学新格局。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坚持办学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力争到 2010 年,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全日制在校生发展到 15000 人左右。教学、科研力量明显增强: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60% 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50% 以上,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20% 以上。硕士学位点增加到 40 个以上,争取 成为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教学和科研水平明显提高:自治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数量有明显增加,争取 5 年内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课题 30 项以上,有相当数量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年均科研经费达 500 万元以上。办学基本条件更加完善:新增校舍建筑面积 15 万平方米,使校舍建筑面积达 54.55 万平方米以上;新增教学仪器设备 2400 万元,使教学仪器设备值达 9660 万元以上;新增图书 48 万册,使适用图书达 160 万册以上。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九十。
学校地址:广西南宁市大学路188号
邮编:530006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 1958年在南宁人民公园,毛泽东主席接见学校各族师生代表; 1990年11月,江泽民总书记在温家宝等领导人的陪同下到学校视察,对学校的办学成绩和校园环境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 2001年3月,胡锦涛同志出访东南亚三国时,亲切接见了学校在越南、老挝讲学、留学的师生代表;朱德、陈毅、 阿沛·阿旺晋美、赛福鼎、李铁映、尉健行、司马义·艾买提、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极为重视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将学校确定为自治区重点建设的五所高等院校之一,并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对学校实行共建;自治区党委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办好省部共建的广西大学和广西民族学院”。 公卫论坛
学校1993年获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党组“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称号,200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先后2次荣获国务院和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多次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1998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03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良好”等级。 公卫考场
学校已经发展成为规模较大,学科门类较齐全,师资力量较强,基础设施较完备,办学效益较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且具有发展潜力的综合性少数民族高等学府。
[编辑本段]民大校训
厚德博学 和而不同
“厚德博学”是大学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厚德”出自《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即宽厚仁爱的心性与品德之义。“博学”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说的是做学问之道。从寡学到博学,要“学而时习之”(孔子),“学不可以已”(孟子),“乐学、好问、勤思、明辨”,更新知识,加深学养,先博后渊。大凡品德高尚者,都具有高深学养;而学识渊博者,都注重对德的修养。“厚德博学”,是我们每个人追求自身境界提高、丰富充实生命的修养之道,也是大学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进步之途。要求我们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结合起来,树立良好的做人的德行标准,具有舍小我顾大我的雍容大度,清贫饱学而胸怀天下,淡泊名利而志存高远,意志坚定而毅力超群,“穷而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要忠诚于自己的信仰,执着于所从事的事业,诚以修身,信以立世,厚己德以厚社会之德;要继承和丰富优秀的知识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博己学以博社会之学。 公卫百科
“和而不同” 是大学的活力所在,包含求真、开放、公正、自由、包容、创新之意。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是和谐、协调之意,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同”是相同、同一之意,体现的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多样性的统一,能使这个共同体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事物,生生不息;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不能产生任何新事物,趋于衰亡。“和” 是万物生长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表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博大宽厚的和合思想和哲学智慧。我们追求“和而不同”,既要求学校内部体系包括组织系统、制度系统、文化系统、学术系统的和而不同,又要求学科间的和而不同,学术观点的和而不同,高校间的和而不同,乃至人际间、国家间、天人间的和而不同。实现“和而不同”的境界,就是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体中,不同民族、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结合,相异相长;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在民族大学里,各民族师生一同学习生活,多种文化互动融合,相互间互助互谅,互利互惠;和衷共济,兼容并蓄;多元互动,奋发有为。从而推动学校形成讲和谐,顾大局,倡创新的生动局面,推动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繁荣。
公卫论坛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是不可分割、互为作用的整体,其要素完整结合起来,体现我们所追求的精神风貌,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核心反映,是对长期积淀而汇聚形成的广西民族大学精神的凝炼。忠诚于党的民族教育事业,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坚定信念;一心向学,注重实践,勇于创新,坚忍不拔的品格;和而不同,广纳百川,面向世界,兼收并蓄的胸怀;民族平等,团结立校,民主宽容,追求和谐的气度;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抢抓机遇,科学发展的涵养;脚踏实地,敬业负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风范。这一切都是“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体现,既是广西民族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我们要秉持学校精神,传扬民族优秀文化,把这一核心价值贯穿到学校组织、制度、治学、育人各个环节,落实到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活动等各个方面,建立厚德博学的坚实根基,营造和而不同的良好氛围,顾国家民族之大义,成至真至善之伟业。
公卫论坛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 立足于学校的新起点、新任务、新目标,彰显了广西民族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建校五十多年来形成的“民大精神”。“厚德博学,和而不同”不仅是学校传统的承载和学校精神的象征,体现了广西民大的独特气质和风范,也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勉的座右铭,是对师生的道德要求、行为约束、品行养成的训诫,具有强烈的感染、同化、激励和规范作用。“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将激励新一代民大人以其深刻的精神内涵为准则做人做事,治学治校。她不仅是民大人持久坚守的,同时也留待未来一代又一代的民大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诠释、演绎和发展其内涵。 公卫考场
[编辑本段]办学规模、学科门类
截止到2009年4月,共设有 16 个学院, 56 个普通本科专业, 2 个一级学科和 40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哲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经济学 9 个学科门类,并有3个学科列入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1 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 5 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及培育基地 4 个,自治区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及重点建设研究基地 5 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 4 个; 11 个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进入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 2004 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3 项,国家级精品课程 2 门,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 3 个;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1 项,国家民委教改工程 5 项,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 46 项;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 8 项;获自治区级优质专业 12 个,自治区级精品、重点课程 16 门。此外,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将学校确定为全国 10 个 “ 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 ” 之一, “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考试点 ” 和“ 汉语水平考试( HSK )高等考点 ” 。教育部将学校确定为 “ 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资助项目执行学校 ” 。
公卫家园
[编辑本段]民大校歌
理想放飞相思湖
漫漫人生路 相会相思湖
兄弟民族情同手足
师恩如海胜似父母 师恩如海胜似父母
沐浴明媚阳光
滋润春天雨露
激情岁月 青春常驻
深情拥抱(呢罗) 拥抱相思湖
漫漫人生路 欢聚相思湖 湖水荡漾激扬情愫 公卫论坛
心潮澎湃勇担重负 心潮澎湃勇担重负
攀登科学高峰 紧跟时代脚步 坚定信念 不畏艰苦
理想放飞(呢罗) 放飞相思湖
啊衣。。。。。。 尼呀尼呀尼 的 呀。。
啊衣。。。。。。 尼呀尼呀尼 的 呀。。
盟呀盟呀 塞罗 塞罗 塞罗 理想放飞(呢罗)放飞相思湖!
公卫人
啊衣。。。。。。 尼呀尼呀尼 的 呀。。
啊衣。。。。。。 尼呀尼呀尼 的 呀。。
盟呀盟呀 塞罗 塞罗 塞罗 理想放飞(呢罗)放飞相思湖!
放飞相思湖!
[编辑本段]民大校徽
学校标志由圆环、MZ(M由三个Z组成)抽象的红蓝绿三色火焰、中英文校名、建样年份等几部分组成。表示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进程中,与时俱进,精益求精,创建了美好的育人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孕育出独具一格的办学特色与优势:民族性、国际性、地方性;紧靠在一起的红、蓝、绿三条火焰象征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的团结友爱,凝聚着广西各民族的理想、智慧和激情,寓示着广西民族大学背负着培养和团结各民族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期盼和使命;红色象征广西民族大学旺盛的生命力,蓝色是 一种海洋色,象征大学的博大、深沉、包容、开放,绿色象征青春、永恒;三条升腾的火焰与“1952”结合,象征广西民族大学老、中、青三代教育工作者从学校创办之初起,就承前启后,众志成城,追求不止。
公卫论坛
[编辑本段]师资、教学、科研
现有专任教师710 人,其中正高职称107 人,副高职称 256 人。具有研究生学历者 310 人,占教师总数的 43.6% 。有 14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教育部确定的高校骨干教师 1 人,广西优秀专家 1 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4 人,入选自治区“十百千人才工程” 3 人,广西跨世纪人才 1 人,入选“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 8 人,一批教师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及“广西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公卫人
学校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成果丰富。 1999 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级课题 31 项,省部级项目 136 项;出版各类著作 268 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4633 篇,其中被 SCI 、 EI 、 ISTP 收录论文 96 篇(部);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奖 200 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 97 项。在 2005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奖中,学校获得二等奖 3 项。
公卫百科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进入中国百强社科学报和中国期刊方阵之列,在 CSSCI 中排名第 35 位,教育部名刊公示排名第 16 位, 2003 年曾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全国高校的学报中只有 7 家获此奖励, 2004 年,人类学栏目成为教育部首批确定的高校学报名栏。
公卫百科
[编辑本段]办学条件
现有校园面积 1079 亩,另有新校区用地 904.19 亩已基本落实 , 校舍建筑面积 33.81 万平方米(另有在建校舍建筑面积 5.48 万平方米) ,绿化覆盖率为 58.14% 。学校先后被评为南宁市最佳花园式单位、自治区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部门造林绿化 400 佳单位。 公卫考场
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7364 万元,有图书资料 112.66 万册,电子文献资料 81.49 万册 ( 篇、件 ) 。图书检索、查询实现电脑化管理,设有电子阅览室和专业虚拟图书馆,师生可通过校园网在馆外查阅图书资料。
[编辑本段]对外交流
学校先后与苏州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关系。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等 20 个国家和地区的 50 多所学校和学术机构签订了交流和合作协议;与多个国家互派留学生。学校先后招收了来自 20 个国家的 2000 多名留学生,累计派出留学生 1500 多名。多层次的开放办学,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优化了办学模式与特色。 公卫人
[编辑本段]学生能力
学校教学质量较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 2001 年、 2005 年自治区级教学成果评奖中,学校共获得一等奖 4 项、二等奖 6 项、三等奖 7 项。学生参加全国、全区各类竞赛,取得了较好成绩。在 1999 — 2005 年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学校共有 2 人获特等奖, 9 人获一等奖, 26 人获二等奖, 51 人获三等奖;在 2005 年 全国大学生越南语口语大赛中,学校共有 2 人获得一等奖, 3 人获得二等奖, 1 人获得三等奖;在 2005 年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学校 获得 声乐 专业组二等奖 1 项,舞蹈普通组二等奖 1 项; 在 2005 年 “ 挑战杯 ”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获得哲学社会科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经济组三等奖 1 项。在 2005 年全国高校珍珠球比赛中,学校男、女 珍珠球队 分别获得了男子珍珠球比赛冠军和女子珍珠球比赛亚军;在 2005 年天津国际大学生龙舟赛中,学校龙舟队夺得男子组 500 米 第四名;在 2005 年港城中越龙舟邀请赛中,学校龙舟队获得男子 1000 米 直道竞速比赛冠军。 学生在校期间发表了大量作品,公开出版了一批文学作品集、调查报告集。
公卫家园
[编辑本段]社会声誉
一是学校被誉为培养民族人才的摇篮。建校 53 年来已培养了 65000 多名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门技术人才。不少的毕业生已成为颇有 成就的 教授、专家、学者、党政军领导干部。广西每个市、县(区)都有广西民族学院毕业生担任县处以上领导职务。更多的毕业生能长期坚持在民族地区和基层工作,他们以较强的能力、较高的素质,突出的贡献,为母校争得了荣誉。二是学校是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重镇,民族学学科是自治区级重点学科,研究成果丰硕。三是学校的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树起了“大写作”品牌,培养和造就了颇有影响的相思湖作家群。五是学校生源充足,成为学生高考报考的热门学校。 2005 年录取的新生全部是第一志愿的考生,外语非通用语种基地班新生全部都是在重点线以上录取,其他各专业录取的新生均超过二本录取分数线 20 分以上 。六是毕业生就业率高。 2003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 95.29% , 2004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 92.42% (其中,有 176 人被中直单位录用)。截止 2005 年 8 月 31 日 , 2005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 93.78%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对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成就进行了报导。
公卫百科
[编辑本段]办学特色与优势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 ,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利用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发展民族 学、东南亚语言学特色学科,推进学科渗透,着力于开拓性、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经形成了突出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学校坚持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政策,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根据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适应性较强的新专业。开设双语(壮、汉)专业,强化民族文化交流,同时也拓宽学生的就业面。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还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了解我国特别是广西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民族语文、民族历史、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工艺美术、民族传统体育等内容纳入教学计划,设置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学、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文学、民族艺术、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比较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进一步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写作品牌”优势,加强写作训练,提升民族学生人文素质,学生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加强。既懂得民族政策、又有较高写作能力的学生在民族地区受到普遍欢迎。加强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研究,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壮族、瑶族、汉族历史文化,壮族、瑶族语言文学等方面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并运用到教学中去。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毕业生服务民族地区,满足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人才的需要。学校毕业生大多数成为民族地区“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人才,成为当地各条战线的骨干。 公卫人
学校充分利用毗邻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以东南亚语言学为依托,发展特色学科,打造学校品牌。学校高度重视东南亚语种越南语、老挝语、泰国语、柬埔寨语本科专业建设,建立了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语源优势,采取独特的 3+1 培养模式( 3 年在国内学习、 1 年到语言对象国学习),培养高质量的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学校的越南语、老挝语、泰国语等本科专业以其较长的办学历史,独特的培养模式,较高的教学质量和较大的社会影响,成为学校生源最好、就业率最高、竞争力最强、最受社会欢迎的热门专业。学校通过亚非语言文学重点学科建设带动、辐射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以东南亚语言学为依托,增设对外汉语、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艺术等与东南亚经济文化旅游相关的学科专业。这些学科专业的学生除学习本专业知识和英语外,还选修一门东南亚国家的语言,开设介绍东南亚有关国家历史与文化的课程,高年级的学生到东南亚相关国家学习 1 年或半年,使这些专业的本科生具有教育部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掌握一门东南亚国家的语言并对东南亚的历史与文化有较多的了解,具有比其他高校相同专业毕业生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在服务第一、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学校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师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分别派出非通用语种高级联络官(翻译) 19 名和 23 名,分别占同类人员总数的 61.3% 和 82.1% ;派出非通用语种青年志愿者 164 名和 230 名,分别占同类人员总数的 91.5% 和 96.3% ,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公卫百科
民族学学科群、东盟学学科群相互结合的建设,促进了学校民族性、地方性和国际性的统一与融合,构成了开放性的民族教育,强化了整体办学特色和优势。
[编辑本段]学校领导
校 长:何龙群
何龙群校长党委书记:钟海青
何龙群校长,女,壮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广西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史学会理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广西中青年高级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自治区学位委员会委员、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共广西党史学会副会长、广西壮学学会副会长、广西党校客座教授、广西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 公卫家园
1982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广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95年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996年获广西 “五一” 劳动奖章和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998年任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2000年6月以来任广西民族大学校长(2000年6月—2006年10月为广西民族学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共取得科研成果 90 多项,150 多万字,著有专著 7 本,主持和承担 4 项国家重点课题,5项自治区重点课题,获奖 44 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 22 项。主要代表作有《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执政党理论与建设研究》、《壮族教育史》、《少数民族优秀干部成长规律研究》、《广西通史(第三卷)》(合著)等。主要获奖成果有:《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回顾与根本经验》,1993年获全国党校系统优秀党史论文一等奖;《执政党建设与官僚主义的克服》,1993年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政策学简明教程》, 1996年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壮族教育史》,获1996—1999年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党的基本路线与广西的脱贫》,获1996—1999年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广西通史(第三卷)》(合著),2001年获广西区人民政府、广西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脱贫致富关键在党》,1999年获第七届全国优秀党建读物奖和广西区人民政府、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壮族通史》(合著),1999年获广西区人民政府、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周恩来与广西民族地区的发展》,2002年获全国党史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少数民族优秀干部成长规律研究》,2002年获广西区人民政府、广西第七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 2006年获广西第九次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广西廉政建设的经验教训研究》 ( 合著 ) ,2006年获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研究课题成果二等奖;《越南共产党革新事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2008年获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公卫考场
[编辑本段]发展设想
学校的办学定位是:自治区重点建设的普通高校。立足广西,面向民族地区,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国际教育、继续教育,稳步发展民族预科教育,力争把学校办成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民族大学。
公卫人
学校的办学思路是: 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为目标,以特色创优作为巩固学校发展的基础,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以不断创新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动力,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拓展学校发展空间,突出“地方性、民族性、国际性”,逐步构建以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继续教育、国际教育互动共进、协调发展的办学新格局。
公卫论坛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坚持办学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力争到 2010 年,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全日制在校生发展到 15000 人左右。教学、科研力量明显增强: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60% 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50% 以上,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20% 以上。硕士学位点增加到 40 个以上,争取 成为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教学和科研水平明显提高:自治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数量有明显增加,争取 5 年内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课题 30 项以上,有相当数量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年均科研经费达 500 万元以上。办学基本条件更加完善:新增校舍建筑面积 15 万平方米,使校舍建筑面积达 54.55 万平方米以上;新增教学仪器设备 2400 万元,使教学仪器设备值达 9660 万元以上;新增图书 48 万册,使适用图书达 160 万册以上。
公卫家园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九十。
学校地址:广西南宁市大学路188号
邮编:530006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