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  > 所属分类  >  流病   
[0] 评论[0] 编辑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定义传染病流行病学(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和影响分布的因素,并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对策与措施的科学。

第一节 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传染过程与流行过程的定义

1、传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传染过程是在个体中发生的,是一种纯生物学现象。 公卫论坛

2、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与传染过程完全不同,它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表现出群体的发病特点。它的发生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因为这三个环节是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的生物学基础,缺乏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就不可能发生。流行过程在人群中无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表现都是错综复杂的,并非是一种纯生物学现象,其过程常常会受到社会因素及自然因素的影响。若能正确认识各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规律性,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阻断三环节中的任一环节,即可阻止传染病的流行,从而达到控制、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公卫人



第二节 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一、传染源的定义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传染病的病程经过比较复杂,一般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由于传染源在各期是否排出病原体及排出量和频度各不相同,因此各期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也就不同。
公卫论坛


二、潜伏期的定义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指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不同的传染病其潜伏期的长短各不相同,主要与病原体在机体内繁殖的时间有关;同时也受病原体的数量、定位部位及其达到定位器官的途径等因素的影响。



三、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应用
公卫人


1.潜伏期的长短能够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潜伏期较短的传染病流行常呈爆发型,表现为来势猛,平息快,如流行性感冒等;而潜伏期长的传染病的流行持续较久;

2.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以此可追踪传染源并确定传播途径;

3.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检验期限:一般期限为常见的潜伏期增加1~2天。对危害严重的传染病的留验或检疫时间需按最长潜伏期来确定; 公卫论坛

4.根据潜伏期可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如麻疹的易感接触者,只有在潜伏期最初5天内施行被动免疫才有效;

5.根据潜伏期评价某项预防措施的效果:如实施某项预防措施以后,经过一个潜伏期后发病数下降,则认为可能与该预防措施有关。

四、传播途径种类及其流行特征 公卫人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再侵入新的易感者机体前,在外界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即为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五、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传播途径易于实现,病例常可连续发生,而且发病的人常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人群。若易感人群集中,很可能导致短潜伏期传染病的爆发或流行; 公卫考场

2、疾病的流行多表现有周期性特点(主要见于尚无有效预防措施的传染病)或表现为季节性升高的现象,一般以冬、春两季多见;

3、儿童发病多见,显然与儿童抵抗力较低有直接的关系;

4、疾病的流行强度往往与人们的居住条件、人口密度、人群中易感人口所占的比例及卫生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公卫论坛



六、经饮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且有共同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

2、各种特征的人群均可发病,暴饮者发病更多;

3、若水源经常被污染,则流行经过多表现为慢性过程;若系一次性大量污染,常可导致某种传染病的爆发或流行; 公卫人

4、当对水源采取净化措施后,该病的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5、患者潜伏期较长,临床症状较轻。

七、经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病人均有接触疫水的历史;

2、病人多见于与疫水接触的职业人群,发病多表现有季节性的特点;

3、大量易感人群进入疫区与疫水接触后,可发生爆发或流行; 公卫百科

4、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控制病例的发生。

八、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患者有共同进食某一食物的历史,不吃者不发病;

2、如某种或某些食物被大量污染,则在用餐者中可呈爆发或流行;

3、停止食用该食物后,爆发或流行则自然平息;
公卫考场


4、相对于经饮水传播而言,一般潜伏期较短,且临床症状较重。

九、经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一般很少造成流行,多以散发发病为主,可形成家庭及同住者之间的传播;

2、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高峰;

3、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及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发病较多;
公卫百科


4、加强对传染源管理及严格的消毒制度后,可减少病例的发生。

十、人群易感性的定义

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判断人群易感性的高低需依据该人群每个个体的易感状态,即取决于这个群体中易感个体所占比例及机体的免疫程度。一般可通过了解该病历年在人群中的流行情况、预防接种情况及对人群抗体水平的测定结果等途径,来判断一个人群对某一传染病的易感水平高低。人群易感性是以人群中非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的。相反,人群免疫性(herd immunity)是以人群中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衡量的。

公卫人



十一、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

1、人群中新生儿比例的增加: 当某人群中6个月以上未经人工免疫的婴儿增加时,可使该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性增加;

2、易感人口迁入:长期居住在流行区的居民,多通过患病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如一旦由于某种原因使得大量非流行区居民进入流行区,可使流行区人群的易感性升高;
公卫家园


3、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除少数传染病外,一般传染病的人群免疫力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使人群的易感性升高;

4、免疫人口的死亡: 当人群中免疫人口的死亡比例增加时,可使该人群的易感性升高。

十二、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
公卫论坛


1、计划免疫:按免疫程序对易感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或对其他易感人员进行预防接种,使之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可使人群的易感性降低;

2、传染病流行:一次传染病流行后,总会有相当数量的易感者因为已感染而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从而使人群的易感性降低;

3、隐性感染:易感者获得隐性感染后,也可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使人群的易感性随之降低。 公卫考场



第三节 疫源地及流行过程

一、疫源地及影响疫源地范围的因素

1、传染源存在的时间长短;

2、传染源的活动范围大小;

3、传播途径的特点;

4、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二、判断疫源地是否已被消灭的判断条件
公卫百科
1、传染源已被移走(指被隔离、治疗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原体的状态(如已被治愈);

2、通过各种措施已将传染源排至外环境中的病原体彻底杀灭;

3、所有的易感接触者均已度过了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再无新的病例或感染发生。



第四节 21世纪传染病的新动向 公卫论坛

新世纪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据文献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新发现的传染病有30多种。按照新传染病在人间存在的历史及被发现的特点可将其分为三类:

1、疾病以往在人间可能不存在,确实是人类新出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013,霍乱、SARS等; 公卫论坛

2、疾病在人间早已存在或可能早已存在,近20年来才被发现和认识,如莱姆病、戊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3、对一些过去认为是非传染病或慢性病的疾病找出了病原体,并确认这些疾病也具有传染性,如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溃疡或萎缩性胃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引起的肝癌;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工、Ⅱ型分别引发的人类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及人乳头状瘤病毒引起宫颈癌等。 公卫人

上述2、3类,特别是第2类传染病,在人间早已或可能早已存在但未能及时发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些传染病过去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在人间大量发生和流行,以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注意。因此,这些疾病对于广大人群来说,也可以视为新出现的传染病。

综上所述,新发现的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尽管在程度上可能有较大差异,但大多数存在早期认证困难、传播迅速、易形成爆发或流行、病死率高、易转为慢性、预后严重及缺乏有效防治手段等特点,已给人类造成并将继续造成危害。 公卫论坛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遗传流行病学    下一篇 东南大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