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 >> 王素萍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02-28 19:22 历史版本2 2963 0 0 全文编辑
上一历史版本 | 最新历史版本 |   下一历史版本 | 返回词条

王素萍

王素萍 1957年生,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山西预防医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山西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1983年山西医学院本科毕业留校从事流行病学教学科研工作至今,其间在本校攻读硕士学位、在第四军医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获得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并一直从事预防医学系本科生,临床医学,法医学等专业本科生等流行病学教学工作及硕士研究生、MPH、博士研究生临床流行病学、现场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方法原理、科研设计及论文撰写等教学工作。组织流行病学精品课程建设。主编教材《流行病学》,参编卫生部和教育部规划教材《流行病学》、《卫生法规和卫生监督学》、《细菌学检验》、《病毒学检验》,参编卫生部规划教材《流行病学》(第6版)等,2005-2006年参编卫生部统编教材5部。。

1983年本科毕业即开始了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传染病分子流行病学,主要集中于病毒性肝炎及军团菌病的研究,并在临床流行病学、生态地球化学环境与地方病的研究等方面涉足。军团菌病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王俊升教授领导下,同美国南卡大学合作,率先在山西地区开展了1976年新发现的军团菌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在全国属领先地位,系列研究搞清了本地区成人和儿童军团菌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不同菌型的病原学意义及发病危险因素,填补和完善了我省军团菌病临床诊断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既往传统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上,受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及省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目前军团菌宿主易感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正在进行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开展了五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流行特征、防治效果的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近10年对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分子机理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较大进展,证实新生儿PBMC为HBV的肝外复制场所,证实了孕期母-儿细胞转运及其与HBV宫内感染的相关性以及胎盘IL-6与HBV感染的关系,为既往提出的HBV宫内感染机制的假说提供了重要补充,对HBV宫内感染机制的深入研究及其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对天然免疫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在HBV宫内感染机制方面有所突破。近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及省级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科技成果鉴定和获奖4项,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多次。承担了20名学历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以及19名在职硕士研究生和MPH研究生的培养任务。2003年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学位委员会授予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现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各1项,主持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项目、世行贷款项目、横向合作课题多项,6项科研项目在研。在SARS控疫工作中,先后被省市非典指挥部聘为疫情分析专家等,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二等功。2004年被评为山西医科大学名师。2005年被评为山西医科大学优秀教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