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
学校简介
河北医科大学座落在华北平原、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是由河北医学院、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于1995年合并组建的。其中原河北医学院建校最早,前身是1894年清政府批准建立的北洋医学堂。原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也都有近四十多年的办学历史。
目前河北医科大学已成为集西医、中医、药学等学科专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科大学。现设有16个学院、14个本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招收七年制本硕连读学生。建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生物学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40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全日制在校生11800人,还招收了50多名韩国、日本等国的留学生,并取得了招收台、港、澳学生的资格。
全校系统共有教职员工71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正高职441人,副高职1134人。校区现有职工1781人,专任教师765人,其中教授173人,副教授231人。在所有教师中,博士生导师81人,硕士生导师85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两院院士后备人选2名,燕赵学者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12人,省管优秀专家13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和省级中青年专家67人,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师21人,有40余人担任国家级专业学会的常务理事和理事。
河北医科大学具有完善的办学条件。全校占地面积75.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6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6.58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4342万元,图书馆藏纸质图书88.1万册,电子图书82万册;有6所省级医院为直属附属医院,开设病床4000张,其中四所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另有16所非隶属附属医院,60余所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
河北医科大学不仅是河北省的医学教育、医疗中心,也是河北省的医学研究中心。设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研究所,年承担科研课题250余项。此外还承办编辑出版了国家级及省级9种学术刊物。
近年来,河北医科大学已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学校先后与日本、韩国、美国、法国的15所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协作关系,聘请了24名外国专家担任学校的名誉职务,派出300多名专家教授出国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近百名青年教师出国攻读博士学位。同国内高等学校的合作也日益增多。
现在,河北医科大学正以崭新的面貌,为把学校办成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具有地方特色和较高水平的综合性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历史沿革
1894年,清政府批准建立北洋医学堂
1913年,在保定创办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 。
1921年,并入河北大学为医科。
1932年,河北大学停办后,成立独立学院,称河北省立医学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被迫停办,共停办9年。
1947年,学校由保定迁往天津。
1949年,天津解放后,学校由天津市人民政府接管,4月改由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领导,学校改称河
北医学院。
1952年,河北医学院由天津迁回保定。
1958年,河北医学院由保定迁到石家庄。
1970年,天津中医学院(其前身为1956年建立的河北中医学校,1958年改为河北中医学院,1962
年更名为天津中医学院)迁至石家庄与河北医学院合并,改称河北新医大学,设医学、中医两个专
业。
1979年8月河北省委决定组建河北中医学院,河北新医大学恢复河北医学院名称。
1949年成立的鞍山卫生学校,后更名为鞍钢卫生学校、华山冶金医学专科学校,1988年迁至石家庄
,改名为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995年5月,根据河北省政府决定,河北医学院、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
为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