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  > 所属分类  >  专业词条   
[1] 评论[0] 编辑

λ噬菌体

发现过程

1951年J. Lederberg的妻子Esther Lederberg证明了J. Lederberg和Tatum用来杂交的K12中有原噬菌体,并命名为λ,经10年的研究搞清了溶原化的实质。

  

公卫考场

在E.coli K12中是有原噬菌体的存在。Jacob和Wollman(1956年)发现了合子诱导(zygotic induction)现象,并利用合子诱导确定了几个E.coli染色体上原噬菌体的整合位点。他们发现Hfr(λ)×F-所得到的重组子频率要比Hfr×F-(λ)或Hfr(λ)×F-(λ)要低得多。这是由于在Hfr(λ)×F-的杂交中,原噬菌体进入无阻遏物的受体细胞质中,进行大量复制使受体细胞裂解(图8-20b),因此不易得到重组子,此现象就称为合子诱导。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查阅一下传递等级作图,中断杂交实验以及重组作图都是采用Hfr×F-(λ)就是不致产生合子诱导的缘故。

公卫家园
特点

λ噬菌体的基因组长达50 Kb,共61个基因,其中38个较为重要。其生活史如图8-15所示,可分为裂解周期和溶原周期。细菌处于溶原化状态时,细胞质中有一些λ CI基因的产物CI蛋白(见第十八章),这是一种阻遏蛋白,可以阻止λ左、右两个早期起动子的转录,使之不能产生一些复制及细胞裂解的蛋白。λ的DNA随着宿主的染色体复制而复制。但在UV诱导下Rec蛋白可降解CI蛋白(见第17章),诱导90%的细胞裂解。有时λ也可自发地(10-5)从宿主的染色体上游离出来,进行复制,最终导致宿主细胞的裂解,此称为治愈(curing)。游离在细胞质中的λ可以进行滚环复制,产生多个拷贝,并合成头部和尾部蛋白,包装成完整的λ噬菌体,使细胞裂解,释放出λ噬菌体再感染新的细胞。(图8-19)。因为λ噬菌体的DNA也有整合在染色体上和游离于细胞质中两种状态,所以也称做附加体。但和F因子不同,λ噬菌体有细胞外形式,而F因子无细胞外形式。
公卫人

公卫论坛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1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噬菌粒    下一篇 黏质体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