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  > 所属分类  >  专业词条   
[0] 评论[0] 编辑

登革出血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登革热是当今人类中流行最广的虫媒病毒病之一,登革病毒的主要媒介是伊蚊(花斑蚊)。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千万到1亿登革热病例发生,这其中有50万例进展成更为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公卫百科

 

公卫考场

  公卫百科

 流行特征 公卫家园

(一)传染源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从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最强.东南亚森林中的猴感染后多不发病,但可成为传染源.

(二)传播媒介

埃及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次是白纹伊蚊.前者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沿海如海南岛等地区,喜栖室内.后者在中国分布较广,尤以长江以南为普遍,常在室外活动.蚊吸血受染后,经8~12天才有传染性,再次叮咬人可传染本病.伊蚊受染后终生有传染性.病毒在白纹伊蚊的唾液腺及神经细胞中可大量复制.

(三)易感性

人类普遍易感,在原无本病的区域内一旦发生流行,疫情可于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并使大部分居民受染.发病以儿童为多.在热带地区多呈地方性流行,一次得病后对同一亚型的免疫力可持续1~4年,但仍可感染另一亚型.感染两种亚型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本病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其次是北非,非洲赤道地区、南非北部、澳洲、地中海地区、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岛屿等地.解放前中国台湾及东南沿海地区曾有过流行.解放后1978年在广东佛山市发生流行,1980年蔓延至广东,广西等地区,其中海南岛流行最为严重,以后常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本病系由蚊传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高峰在7~9月.
 
 
 
预防说明
灭蚊、防蚊是预防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主要措施,可参见"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灭蚊主要在于消灭蚊虫孳生地,伊蚊常在小积水中产卵孳生.如对盆缸、罐、岩洞等进行翻盆、倒罐,填平洼地、疏通沟渠等.喷洒各种有机磷杀虫剂,把蚊虫的密度降到最低水平.
对可疑病人应进行医学观察.病人应隔离在有纱窗纱门的病室内,隔离时间应不少于5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维生素D缺乏病    下一篇 卫生化学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