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营养学系
营养学系创办于1985年,同年开始招收医学营养专业本科生。1997年6月,医学营养学系与原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合并为营养学系,归属公共卫生学院管理,并设立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临床营养学教研室和食品科学教研室。新中大成立后,为了更好地利用现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营养学系撤消教研室建制。目前全系教职工17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助教2人,技术人员4人。每年招收医学营养专业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
公卫论坛
1985年医学营养学系首次面向全国招收临床医学营养专业六年制本科生,迄今为止,这是中国唯一一批六年制临床营养专业本科生,此后该专业所招本科生均为五年制,目前已有150余名医学营养专业本科生毕业。本系1986年被批准为《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被批准为《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我系所培养的毕业生目前在高等院校、科研机关、医院、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育运动研究机构等从事营养与食品卫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除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外,作为卫生部认可的“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食品理化检测机构”以及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通过的国家级计量认证合格单位,也开展向社会提供分析测试服务的工作。
本研究方向多年来系统地开展了下述几方面的研究:(1)营养素和植物非营养素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糖尿病、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以及其抗氧化、抗炎和改善血脂等机制的探讨;(2)孕期、哺乳期妇女钙需要量及钙缺乏的营养干预;(3)不同生理状况健康人群(孕期、哺乳期妇女、婴儿、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以及肥胖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能量代谢及营养干预研究。有些研究居于国际营养与健康研究的前沿,做到了基础与应用相结合、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从不同水平证实了某些营养素或植物非营养素(如花青素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糖尿病和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并阐明了其作用机制与抗氧化、抗炎、调节血脂、调节免疫和影响细胞分化等功能有关。研究结果较好地揭示了营养与健康,尤其是植物非营养素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和骨质疏松发生及发展的关系,为现代重大疾病的营养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重要的理论基础。不同生理状况健康人群能量代谢及营养干预研究成果为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的修订重要的参考资料。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本学科一直坚持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相结合,以科学研究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一批批高级的营养专业人才,是我国第一个建立临床营养专业,并至今仍坚持其办学方向的临床营养人才培养的单位。
本学科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快速上升,已经进入全国营养学科的前列。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62篇,多篇被SCI收录。学术带头人凌文华教授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他的关于黑米皮和黑米皮中的花青素类化合物具有明显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系列研究结果发表在J Nutr杂志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目前凌文华教授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预防医学专业教材第三届评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理事、广东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疾病控制杂志》副主编、《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杂志》和《中国公共卫生杂志》杂志编委,是J Nutr、Eur J Clin Nutr、Medical Science Monitor杂志审稿人。苏宜香教授对孕妇营养需要的系列研究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目前担任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营养学会妇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理事、广东省营养学会理事长、《营养学报》编委。蒋卓勤教授在国内首次采用双标记水开展婴幼儿能量代谢的研究。本学科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广东省团队项目1项、广东省社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卫生部基金1项、中华医学基金会(CMB)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6项,年均科研经费130万。2002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项。本系也是广东省营养学会的挂靠单位。
公卫论坛
公卫百科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山大学预防医学系 下一篇 中山大学妇幼卫生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