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妇幼与儿少卫生学教研室
公卫考场
一、教研室发展历史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妇幼与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的前身——预防医学系儿童少年卫生教研室成立于1988年,最初师资只有张如玉高级实验师和李桂蓉老师两人,2005年学校将原预防医学系和生殖医学系合并为公共卫生学院后,教研室调整为妇幼与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2011年学校又将原公共卫生学院和管理学院合并为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仍保留妇幼与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名称。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教研室在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教师队伍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2008年,《儿童少年卫生学》获得重庆医科大学优质课程。2011年教研室获得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专业硕士点。
二、教研室现状
(一)基本情况
目前教研室有在职人员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1人,在职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学位2人。
(二)教学工作
1、主要教学任务
目前教研室承担全校各专业层次的课程包括:儿童少年卫生学、儿童保健学、妇女保健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学、生殖健康保健以及针对留学生开设的社区医学和预防医学。每年教学工作量约1000~1500学时,人均教学工作量约200~300学时。此外,每年还承担预防医学、营养学、卫生检验专业毕业生生产实习带教任务,先后有2人获得重庆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生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2、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我室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先后主持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主研市级和校级教研教改课题3项。发表教改论文10多篇,其中1篇教学论文获第二届中国素质教育教研成果一等奖。主编/参编教材/专著/网络课件20多本,特别是主编了公共卫生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网络课程——学校青少年卫生学、儿童保健学、妇女保健学及其题库建设,主编的《社会医学》(双语教材)于2006年分别获得第十四次潍坊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优秀教材奖。先后数人获得重庆医科大学优秀教师、重庆医科大学教学优秀奖以及重庆医科大学教学工作绩效考核优秀教师等称号。
(三)科学研究
教研室老师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共计50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项目、WHO资助项目、国务院三建委/重庆市科委重大专项、WB/DFID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实施性研究课题、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实施性研究课题、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国际合作科技项目(包括与英国、芬兰、瑞典、比利时、美国等国的合作项目)、中华医学会、教育部、卫生部、重庆市科委、重庆市教委等项目,研究经费达60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180余篇,其中SCI论文10多篇。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持/主研课题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重庆市开县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培养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从2003年开始,汪洋教授被英国利物浦大学热带医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和硕士生中方导师,每年为英国利物浦大学热带医学院培养1-2名研究生,指导他们在中国开展现场研究并完成论文预答辩,迄今为止已培养外国硕士留学生9人。
(四)教师简介
1、汪洋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热带医学院社区卫生研究生课程班,获毕业文凭。1982-2002年,历任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重庆市卫生防疫站)医师、主管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2002年至今,任重庆医科大学教授,英国利物浦大学热带医学院荣誉教授。目前担任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国家卫生部结核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分会常务理事、国际循证医疗卫生联盟中国分中心主任、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重庆医科大学分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评审专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家库专家、重庆市科委科技咨询专家、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医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市预防医学会第二届社会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卫生学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统计学会副会长、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医学和卫生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特殊性取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爱国卫生运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中国社会医学杂志》、《中国学校卫生》、《中国西部科技》、《预防医学情报杂志》、《中国循证医学》、《Journal of Global Infectious Diseases》等杂志编委。
教学工作:主要承担《健康教育学》以及留学生《预防医学》和《社区医学》教学任务,先后主编/参编教材/专著10多部,其中主编《社会医学》(双语教材)于2006年获得潍坊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重庆医科大学优秀教材奖。
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WHO、WB/DFID中国结核病项目实施性研究课题、国际合作项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国务院三峡委/重庆市科委重大课题、卫生部、重庆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等各类课题30多项,科研经费达500万。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培养博士9名,硕士40余名。目前在研课题主要是中英国际合作课题“国际循证医疗卫生研究联盟中国协作网建设及证据传播”(2011-2013年,约130万人民币)。
获奖情况:2005年12月,主持课题“三峡水库开县消落区对人群健康影响及对策研究”获重庆开县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成果登记号:200411)。2008年1月,主研课题“三峡水库重庆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获2007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证书号:JB070202405)。2008年,主研课题“以社区为基础的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研究”获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四,证书号:2008-16)。
2、王宏
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
1991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至今,历任重庆医科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目前担任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专家、重庆市科委科技咨询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青春期学组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心理卫生学组委员、中国青年教师协会荣誉理事、重庆市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规划)专家评估组成员、第四届重庆学生营养和健康促进会常务理事、重庆学生营养和健康促进会第四届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校卫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预防医学会第二届社会医学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卫生学专委会委员、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重庆医科大学分中心主要成员。
教学工作:主要承担《儿童少年卫生学》、《儿童保健学》、《健康教育学》、《预防医学》等课程教学任务,先后主编/参编教材/专著/网络课件8部,发表教学论文4篇,其中“预防医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与探索”一文荣获第二届中国素质教育教研成果一等奖。
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卫生与疾病控制策略研究。先后主持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实施性研究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项目、中英国际合作项目、中华医学会、教育部、重庆市科委、重庆市教委等各级课题14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多项国际合作、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名义公开发表科研论文50多篇。培养硕士研究生7人,指导研究生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项(专利号:ZL200920257756.9)。目前在研课题主要有: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度规划基金项目:同伴教育在改善库区留守儿童亚健康危险行为因素方面的应用研究(经费9万,2010.11-2013.11,编号:10YJA840039)
(2)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少年亚健康综合评定标准的建立与应用研究(经费1.5万,2010.10-2013.10,编号:CSTC,2010BB5362)
(3)2010年中华医学会-薇姿研究项目:重庆市儿童及其家长对儿童防晒的认知与行为调查(经费3万,2010.11-2011.11,编号:2010060511)
(4)重庆市教委2011年度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农村留守中学生亚健康危险行为因素调查及同伴教育干预研究(经费1万,2011.01-2012.12,编号:KJ110312)。
获奖情况:先后获得“中国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重庆医科大学优秀教师”(两次)、“重庆医科大学教学工作绩效考核优秀教师”、“重庆医科大学共产党员标兵”、“重庆医科大学优秀工会干部”等称号。
3、张丽伟
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5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妇产科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88年至今,历任重庆医科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
教学工作:主要从事妇女保健学、生殖健康保健、健康教育学、预防医学等课程教学工作。参编卫生部及国家计生委规划教材《性医学》、《生殖工程学》、《2009年公共卫生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网络课程——妇女保健学》及题库建设等。发表教学论文5篇。
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妇幼卫生与健康。①促进妇女生殖健康的策略研究;②妇幼生殖健康与营养研究。主持完成重庆市教委课题1项、校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多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3人。
4、杨励
男,副教授,1985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1989年在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1989年至今历任重庆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公共卫生学院妇幼与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主要从事儿童少年卫生学、健康教育学等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完成重庆市教委课题1项,参与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公开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0多篇。
5、龙倩
女,讲师,2003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荷兰阿姆斯丹大学公共卫生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至今正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先后主持卫生部课题1项、校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多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4篇。2010年,撰写论文“Paying for maternal health care in rural China: how affordable to the poor?”参加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卫生系统研究”第一届全球研讨会、卫生系统研究全球论坛和《The Lancet》杂志联合举办的世界青年学者论文大赛并获奖。
6、刘琴
女,讲师,2004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9年至今在公共卫生学院妇幼与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任教。目前担任国际循证医疗卫生研究联盟中国分中心协调员、“循证卫生决策研究专家委员会”秘书、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重庆医科大学分中心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儿童少年卫生学、儿童保健学、健康教育学、预防医学等课程教学工作,参编卫生部“十一五”研究生规划教材《医学科研课题的设计申报与实施》,参研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改课题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循证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重点是传染病及妇幼保健方面的循证研究。近5年来,主持国际合作课题4项、卫生部课题1项,总经费40万元;主研或参研国内外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名义发表科研论文16篇,其中SCI论文4篇,总影响因子为15.6。
三、教研室发展规划
(一)学术团队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制定青年教师培训计划,使青年教师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争取在“十二五”末新增教授1-2名、副教授2-3名、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同时,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和后备带头人的培养力度,逐步形成一支年龄构成、专业构成合理、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学科带头人在同行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科研团队。
(二)教学研究
继续优化教学内容体系结构,积极申报教研教改课题,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促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资深教师指导性听课和青年教师学习性听课制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在“十二五”末新增校级优质课程1-2门,并努力将《儿童少年卫生学》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三)科学研究
借助循证医学研究中心平台,积极开展妇女生殖健康、儿童常见病、传染病以及亚健康控制策略的循证与推广传播研究。未来五年,力争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2-3项;争取申报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成果奖1项;发表高质量论文100篇,其中SCI论文达8-10篇。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重庆医科大学卫生检验教研室 下一篇 重庆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