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夫病
哈夫病(Haff Disease)即haff病,在食用鱼类产品24小时以内发生的横纹肌溶解症,在美国被称为“泻湖病”。1924年,该病在当时德国波罗的海沿岸的柯尼斯堡地区被首次发现,估计跟吃了泻湖中的鱼有关系,因此部分地区也称其为泻湖病。
哈夫病,即haff病,又名“泻湖病”(在美国其被称为“泻湖病”),英文全名叫Haff Disease,多指患者食用水产品24小时内出现的不明原因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该病最早于1924年在波罗的海的哈夫港湾发生的。后来地中海地区、美国、巴西以及中国北京在2000年都有过报道。2010年南京地区发现的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横纹溶解综合症患者,具有与HAFF相似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也被医学专家确认为Haff病。 哈夫病发病原因多为患者食用水产品24小时内出现的不明原因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肌肉酸痛并伴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和肌红蛋白升高,部分患者出现酱油色尿,大部分预后良好,个别严重者会出现急性肾衰竭。多数病人迅速恢复正常,仅个别严重者死亡,在此后9年内的同一季节和同一地区发现了大约1000例病人,并发现这些病人均与吃淡水鱼有关,鱼的品种包括淡水鳕鱼、鳝鱼和梭子鱼。 公卫家园
此病发生简史如下: 1924年夏秋,在波罗地海的Haff海滨出现急性中毒性肌肉病的流行,其表现为突然出现严重的肌肉僵硬疼痛,无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发热和肝脾大,部分病人存在咖啡色尿,临床表现存在很大的差异。在1924年首次发现病例后10多年中,共发现了上千例病例,在不同地区由不同鱼类产生。但1940年以后,就突然消失了。哈夫病(潟湖病)直到1984年才在美国有报道,此后报道了20多例。从1934年至今,类似Haff病的描述还出现在瑞典和原苏联。2000年美国的Buchholz总结了6例进食水牛鱼导致的Haff病。2000年8月上旬,在北京地区相继出现进食蝲蛄引起的Haff病患者。 总的来说,在美国、欧洲、巴西、日本都有发生。2010年南京地区发现的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横纹溶解综合症患者。
[1] 哈夫病在不同地区由不 龙虾门
同的鱼类产生。与南京龙虾门最相似的,当属2001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龙虾中毒”事件,当地曾曝出一周内连续出现食用小龙虾后发生横纹肌溶解的九个病例,居民都是买龙虾回去自己煮,吃了之后发病,最严重的患者,肌酸激酶最高是正常值的百倍。之后,这个病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2] 1924年夏秋,在波罗地海的Haff海滨出现急性中毒性肌肉病的流行,其表现为突然出现严重的肌肉僵硬疼痛,无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发热和肝脾大,部分病人存在咖啡色尿,临床表现存在很大的差异。多数病人迅速恢复正常,仅个别严重者死亡,在此后9年内的同一季节和同一地区发现了大约1000例病人,并发现这些病人均与吃淡水鱼有关,鱼的品种包括淡水鳕鱼、鳝鱼和梭子鱼。 从1934年至今类似 Haff 病的描述还出现在瑞典和原苏联。在此后10多年中,共发现了上千例病例,但1940年以后,就突然消失了。haff病直到1984年才在美国有报道,此后报道了20多例。总的来说,在美国、欧洲、巴西、日本都有发生。 1997年3月至8月间,美国发生了6例食用大口胭脂鱼后发生肌肉酸痛等严重不适的病例。疫情出现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当地卫生、环境部门参与了调查研究,最后将疫情的“幕后黑手”锁定为哈夫病。 2000年美国的Buchholz总结了6例进食水牛鱼导致的Haff病。他撰写了一篇文章《哈夫病:从波罗的海到美国海岸》。他在文章中详细记述了当时的调查过程与判断标准。这篇文章至今仍是哈夫病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参考。经过这番调查,科研人员对哈夫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此病的临床诊断也有了比较清晰的标准。 2000年8月上旬,在北京地区相继出现进食蝲蛄引起的Haff 病患者。 2001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方圆30英里内的地区,在7天内发生9起食用小龙虾后3到16小时内发生横纹肌溶解症的疫情。医生迅速根据此前的研究结果,判断为哈夫病并迅速地给予了对症治疗。 根据媒体报道,2010年的“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事件有如下特点:患者均有肌肉酸痛症状,生化检验显示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指标明显增高,临床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大部分患者痊愈速度很快。目前找到的患者共同点仅有发病前均食用龙虾一项。患者的就餐地点高度分散……这与上世纪90年代末发生在美国的在短期内相对集中出现的横纹肌溶解病例极为相似。 2010年,从7月20号到8月24号下午6点,南京市鼓楼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陆续收治了“疑似食用龙虾致病”的患者19人,其中15名患者分布在8个家庭,在家加工并食用,另有4人分别在两个饭店食用。经过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患者均有全身肌肉酸痛症状,并伴有肌酸激酶、肌红蛋白明显增高,临床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9月7日下午,南京市政府通报“小龙虾”事件调查结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吴永宁说:本次事件是与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极少数个体出现的一过性横纹肌溶解综合症。经综合分析,与会专家认为与国际上时有报道的Haff病基本一致。
编辑本段研究治疗
病因病机
病例
[3]哈夫病是一种疑团重重的疾病。1924年,它在柯尼斯堡沿岸潟湖区(Konigsberg Haff shores,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首次爆发。十年间,近千人受到波及。夏季和秋季是哈夫病的高发期,淡水鳕鱼、鳗鱼、狗鱼、小龙虾等等都有致病记录,发病地区包括瑞典、苏联、美国、巴西和德国。哈夫病具体致病因素至今不明,只知道与摄入水产有关。 2000年的时候,曾参与过1997年大口胭脂鱼疫情调查的流行病学家布赫侯茨(Buchholz)撰写了一篇文章《哈夫病:从波罗的海到美国海岸》。他在文章中详细记述了当时的调查过程与判断标准。这篇文章至今仍是哈夫病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参考。 那么,当时美国的调查人员做了哪些调查呢? 医疗卫生部门首先要确定病因、制定医疗方案。横纹肌溶解症本身原因很多,主要可分为物理性和非物理性两大类。这6人没有遭遇外伤或剧烈运动,因此物理性原因基本可排除。非物理性原因就非常繁多,必须一项项排除——蛇咬蜂蜇、毒品、酒精、自身免疫疾病、一般的感染、有机磷农药中毒、砷中毒、重金属中毒……全都被排除了。 病机 公卫家园
病史显示大部分病人在发病前24小时内食用过水产品。两人吃饭后呕吐,呕吐者症状较轻,生化化验指标也较低,因此病因是食源性毒素的可能性增大。与此同时,调查人员也分析了病人的食物。来源、如何清洗、如何烹煮的调查也在进行中。结果发现,这6人所吃大口胭脂鱼有的来自超市,有的来自市场,但都经过高温烹煮。鱼类腐败而产生的毒素被排除了。 随后,环境监管人员开始追寻食物的源头,调查捕捞大口胭脂鱼的地点与数量。他们对这些鱼捕捞水域的其他鱼类样品进行检测,排除了绝大部分已知毒素。 最后,研究人员进行了不明成分的毒理学测试。生鱼和熟鱼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溶剂进行提取,然后将提取物投喂给老鼠,并注射于其腹腔内。结果,熟鱼的一 病例 公卫人
[4]种提取物令老鼠出现了肌肉损伤和酱油尿等类似症状。研究人员终于得出结论,引起哈夫病的是一种可溶于非极性脂类的未知毒素,该毒素在高温下依然稳定,烹调无法使之消除。目前,研究人员认为首要“嫌犯”是海鱼体内的海葵毒素(palytoxin)以及淡水鱼体内的类似毒素。 经过这番调查,科研人员对哈夫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此病的临床诊断也有了比较清晰的标准。2001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方圆30英里内的地区,在7天内发生9起食用小龙虾后3到16小时内发生横纹肌溶解症的疫情。医生便迅速根据此前的研究结果,判断为哈夫病并迅速地给予了对症治疗。[5] 喝酒后也会出现“哈夫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重症医学科杨春华主任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虽然患横纹肌溶解综合症的病人并不多,但也并非如一些媒体所说的“罕见”。杨春华从医十几年,在广州多家综合性三甲医院都曾接触过此类病人,多数病人都是在受外伤后发病的。“治疗起来也并不复杂,通常就是血液清洗,即血透”。 武警医院ICU主任刘朝辉介绍,他们医院也时有收治这类病人。他解释说,横纹肌溶解征主要是指因肌细胞遭到破坏(产生毒性物质)或肾功能受到损害的一种疾病,俗称肌肉溶解症。在重症监护科是比较常见的病症。在他接诊的病人中,大部分病人会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疲劳等症状。这些病人中,有的是因剧烈运动引起,有的则是因缺血、癫痫发作、过量服用药物所引起。曾有一位19岁战士,因发热、双下肢肌肉疼痛入院检查,被诊断为“哈夫病”。该患者1个小时前参加5公里越野训练中出现胸闷、头晕,在战友协助下跑完全程后即昏倒。 刘朝辉介绍,因剧烈运动后引起的哈夫病,有的人在喝水后会逐渐好转;而在中暑、地震、肌肉受压、车祸创伤后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症,许多并不典型而不容易发现,有的患者会很快就好了,个别比较严重的需要抢救。临床常见的病人中,喝酒后出现病症的病人也比较普遍。[6] 公卫百科
临床表现
哈夫病(泻湖病)一般是吃完鱼类食品24小时内出现,有吃三文鱼,也有吃龙虾的,涉及的水产品总共有11类,有淡水,也有海鲜。典型症状就是肌肉痛,无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肌肉强直,震颤,触痛,大汗,其它还有黑尿,全身不适,麻木,背痛,胃痛之类的症状。 哈夫病
一般表现为突然出现严重的肌肉僵硬疼痛,无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发热和肝脾大,部分病人存在咖啡色尿,临床表现存在很大的差异。多数病人迅速恢复正常,仅个别严重者死亡。 典型症状就是肌肉痛,无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肌肉强直,震颤,触痛,大汗,其它还有黑尿,全身不适,麻木,背痛,胃痛之类的症状。最关键的一条,CK指标,也就是肌酸激酶往往增高几十乃至上百倍。 公卫百科
流行病学
多有食用水牛鱼、银鲳鱼或小龙虾等水产品史,怀疑含有某种生物毒素。对于该病是否会爆发,流行病学有关专家表示,该病发生与大量食用及个体有关,发生机率较低,根据掌握[7]的情况和相关资料,临床表现一般较为轻微,只要及时发现并救治,是可以治愈的。 公卫人
治疗方法
哈夫病的严重后果是肾衰或心跳骤停导致死亡。治疗中,大量补液是关键,由于肌肉溶解导致大量钾从肌肉释放,高钾血症引起心律失常,心跳骤停,大量补液可以给肾排钾机会。
编辑本段专家称哈夫病不会大爆发
专家称:全世界的“哈夫病”病例数只有1000多例,这是80多年内叠加出来的病例。在南京的这23名患者很分散,八个家庭,另外8个人在四家餐馆,是散发,不可能发生爆发(疾病)。因为小龙虾本身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在哪不清楚,100万次里面才发生一次,基本上这个风险比较低,没有必要太担心。
编辑本段具体还有哪些食品会导致“哈夫病”
在中国,目前知道的就只有小龙虾。其他国家现在美国主要是水牛鱼,鳗鱼或者鳝鱼还有就是小龙虾,其他的国家还有银鲳鱼。“哈夫病”最大的特点是食用水产品24小时之内发病,我们为什么判断它是“哈夫病”呢?第一就是食用小龙虾,而且是较多的小龙虾,病人的发病都是在4到13小时之内发病的,基本上出现的症状都是横纹肌溶解症状,而且这些人都是吃了10次以上。目前为止全世界范围内大家都没有搞清楚它的病因。中国疾控中心和江苏省疾控中心进行了900多种化学物质的排查,最有可能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化学成分都没有发现,那么我们觉得他患的是“哈夫病”。 公卫考场
编辑本段龙虾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2010年9月7日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南京出现的23人例疑似小龙虾致病病例是与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极少数个体出现的一过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经综合分析,这些病例均属于哈夫(Haff)病。 “致病毒素很可能来自小龙虾个体本身带来的毒素。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如果小龙虾个体本身带有毒素,这样的个体也是极少数的,可能是由于在某一水域食用某一种有毒物质引起的,但现在这些都还不能定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吴永宁说。[8] 2010年南京地区发现的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横纹溶解综合症患者,具有与HAFF相似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如病前4到13小时内均有食用较多小龙虾史,主要症状为肌肉酸痛,无发热和关节疼痛,无神经麻痹,仅个别出现恶心症状,临床检验发现患者肌酸激酶进行性的一过性升高。 依据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和临床会诊意见,综合分析认为与国际上时有报道的哈夫病基本一致。具体致病因素,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同时与会专家组认为: 1、本次所报告病例属于哈夫病,与食用小龙虾有关。 2、病人经及时治疗,愈后良好。 3、初步提出了病例定义和病例监测方案建议经卫生部批准后,在使用小龙虾地区开展主动检测,进一步探索确切病因。 4、建议其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一步开展相关病因排查工作,一旦发现安全隐患要积极采取控制措施并及时通报卫生部门。
勘误
泻湖应作潟湖。 Haff病最早发现于Vistula Lagoon,Lagoon德语叫Haff,指的是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闭形成的湖,是咸水湖,汉语叫做潟湖,潟是卤咸地的意思。因为潟字和泻的繁体字很像,所以容易被人误作泻。
哈夫病,即haff病,又名“泻湖病”(在美国其被称为“泻湖病”),英文全名叫Haff Disease,多指患者食用水产品24小时内出现的不明原因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该病最早于1924年在波罗的海的哈夫港湾发生的。后来地中海地区、美国、巴西以及中国北京在2000年都有过报道。2010年南京地区发现的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横纹溶解综合症患者,具有与HAFF相似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也被医学专家确认为Haff病。 哈夫病发病原因多为患者食用水产品24小时内出现的不明原因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肌肉酸痛并伴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和肌红蛋白升高,部分患者出现酱油色尿,大部分预后良好,个别严重者会出现急性肾衰竭。多数病人迅速恢复正常,仅个别严重者死亡,在此后9年内的同一季节和同一地区发现了大约1000例病人,并发现这些病人均与吃淡水鱼有关,鱼的品种包括淡水鳕鱼、鳝鱼和梭子鱼。 公卫家园
此病发生简史如下: 1924年夏秋,在波罗地海的Haff海滨出现急性中毒性肌肉病的流行,其表现为突然出现严重的肌肉僵硬疼痛,无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发热和肝脾大,部分病人存在咖啡色尿,临床表现存在很大的差异。在1924年首次发现病例后10多年中,共发现了上千例病例,在不同地区由不同鱼类产生。但1940年以后,就突然消失了。哈夫病(潟湖病)直到1984年才在美国有报道,此后报道了20多例。从1934年至今,类似Haff病的描述还出现在瑞典和原苏联。2000年美国的Buchholz总结了6例进食水牛鱼导致的Haff病。2000年8月上旬,在北京地区相继出现进食蝲蛄引起的Haff病患者。 总的来说,在美国、欧洲、巴西、日本都有发生。2010年南京地区发现的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横纹溶解综合症患者。
公卫论坛
[1] 哈夫病在不同地区由不 龙虾门
同的鱼类产生。与南京龙虾门最相似的,当属2001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龙虾中毒”事件,当地曾曝出一周内连续出现食用小龙虾后发生横纹肌溶解的九个病例,居民都是买龙虾回去自己煮,吃了之后发病,最严重的患者,肌酸激酶最高是正常值的百倍。之后,这个病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2] 1924年夏秋,在波罗地海的Haff海滨出现急性中毒性肌肉病的流行,其表现为突然出现严重的肌肉僵硬疼痛,无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发热和肝脾大,部分病人存在咖啡色尿,临床表现存在很大的差异。多数病人迅速恢复正常,仅个别严重者死亡,在此后9年内的同一季节和同一地区发现了大约1000例病人,并发现这些病人均与吃淡水鱼有关,鱼的品种包括淡水鳕鱼、鳝鱼和梭子鱼。 从1934年至今类似 Haff 病的描述还出现在瑞典和原苏联。在此后10多年中,共发现了上千例病例,但1940年以后,就突然消失了。haff病直到1984年才在美国有报道,此后报道了20多例。总的来说,在美国、欧洲、巴西、日本都有发生。 1997年3月至8月间,美国发生了6例食用大口胭脂鱼后发生肌肉酸痛等严重不适的病例。疫情出现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当地卫生、环境部门参与了调查研究,最后将疫情的“幕后黑手”锁定为哈夫病。 2000年美国的Buchholz总结了6例进食水牛鱼导致的Haff病。他撰写了一篇文章《哈夫病:从波罗的海到美国海岸》。他在文章中详细记述了当时的调查过程与判断标准。这篇文章至今仍是哈夫病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参考。经过这番调查,科研人员对哈夫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此病的临床诊断也有了比较清晰的标准。 2000年8月上旬,在北京地区相继出现进食蝲蛄引起的Haff 病患者。 2001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方圆30英里内的地区,在7天内发生9起食用小龙虾后3到16小时内发生横纹肌溶解症的疫情。医生迅速根据此前的研究结果,判断为哈夫病并迅速地给予了对症治疗。 根据媒体报道,2010年的“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事件有如下特点:患者均有肌肉酸痛症状,生化检验显示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指标明显增高,临床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大部分患者痊愈速度很快。目前找到的患者共同点仅有发病前均食用龙虾一项。患者的就餐地点高度分散……这与上世纪90年代末发生在美国的在短期内相对集中出现的横纹肌溶解病例极为相似。 2010年,从7月20号到8月24号下午6点,南京市鼓楼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陆续收治了“疑似食用龙虾致病”的患者19人,其中15名患者分布在8个家庭,在家加工并食用,另有4人分别在两个饭店食用。经过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患者均有全身肌肉酸痛症状,并伴有肌酸激酶、肌红蛋白明显增高,临床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9月7日下午,南京市政府通报“小龙虾”事件调查结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吴永宁说:本次事件是与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极少数个体出现的一过性横纹肌溶解综合症。经综合分析,与会专家认为与国际上时有报道的Haff病基本一致。
公卫百科
编辑本段研究治疗
病因病机
病例
[3]哈夫病是一种疑团重重的疾病。1924年,它在柯尼斯堡沿岸潟湖区(Konigsberg Haff shores,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首次爆发。十年间,近千人受到波及。夏季和秋季是哈夫病的高发期,淡水鳕鱼、鳗鱼、狗鱼、小龙虾等等都有致病记录,发病地区包括瑞典、苏联、美国、巴西和德国。哈夫病具体致病因素至今不明,只知道与摄入水产有关。 2000年的时候,曾参与过1997年大口胭脂鱼疫情调查的流行病学家布赫侯茨(Buchholz)撰写了一篇文章《哈夫病:从波罗的海到美国海岸》。他在文章中详细记述了当时的调查过程与判断标准。这篇文章至今仍是哈夫病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参考。 那么,当时美国的调查人员做了哪些调查呢? 医疗卫生部门首先要确定病因、制定医疗方案。横纹肌溶解症本身原因很多,主要可分为物理性和非物理性两大类。这6人没有遭遇外伤或剧烈运动,因此物理性原因基本可排除。非物理性原因就非常繁多,必须一项项排除——蛇咬蜂蜇、毒品、酒精、自身免疫疾病、一般的感染、有机磷农药中毒、砷中毒、重金属中毒……全都被排除了。 病机 公卫家园
病史显示大部分病人在发病前24小时内食用过水产品。两人吃饭后呕吐,呕吐者症状较轻,生化化验指标也较低,因此病因是食源性毒素的可能性增大。与此同时,调查人员也分析了病人的食物。来源、如何清洗、如何烹煮的调查也在进行中。结果发现,这6人所吃大口胭脂鱼有的来自超市,有的来自市场,但都经过高温烹煮。鱼类腐败而产生的毒素被排除了。 随后,环境监管人员开始追寻食物的源头,调查捕捞大口胭脂鱼的地点与数量。他们对这些鱼捕捞水域的其他鱼类样品进行检测,排除了绝大部分已知毒素。 最后,研究人员进行了不明成分的毒理学测试。生鱼和熟鱼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溶剂进行提取,然后将提取物投喂给老鼠,并注射于其腹腔内。结果,熟鱼的一 病例 公卫人
[4]种提取物令老鼠出现了肌肉损伤和酱油尿等类似症状。研究人员终于得出结论,引起哈夫病的是一种可溶于非极性脂类的未知毒素,该毒素在高温下依然稳定,烹调无法使之消除。目前,研究人员认为首要“嫌犯”是海鱼体内的海葵毒素(palytoxin)以及淡水鱼体内的类似毒素。 经过这番调查,科研人员对哈夫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此病的临床诊断也有了比较清晰的标准。2001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方圆30英里内的地区,在7天内发生9起食用小龙虾后3到16小时内发生横纹肌溶解症的疫情。医生便迅速根据此前的研究结果,判断为哈夫病并迅速地给予了对症治疗。[5] 喝酒后也会出现“哈夫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重症医学科杨春华主任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虽然患横纹肌溶解综合症的病人并不多,但也并非如一些媒体所说的“罕见”。杨春华从医十几年,在广州多家综合性三甲医院都曾接触过此类病人,多数病人都是在受外伤后发病的。“治疗起来也并不复杂,通常就是血液清洗,即血透”。 武警医院ICU主任刘朝辉介绍,他们医院也时有收治这类病人。他解释说,横纹肌溶解征主要是指因肌细胞遭到破坏(产生毒性物质)或肾功能受到损害的一种疾病,俗称肌肉溶解症。在重症监护科是比较常见的病症。在他接诊的病人中,大部分病人会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疲劳等症状。这些病人中,有的是因剧烈运动引起,有的则是因缺血、癫痫发作、过量服用药物所引起。曾有一位19岁战士,因发热、双下肢肌肉疼痛入院检查,被诊断为“哈夫病”。该患者1个小时前参加5公里越野训练中出现胸闷、头晕,在战友协助下跑完全程后即昏倒。 刘朝辉介绍,因剧烈运动后引起的哈夫病,有的人在喝水后会逐渐好转;而在中暑、地震、肌肉受压、车祸创伤后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症,许多并不典型而不容易发现,有的患者会很快就好了,个别比较严重的需要抢救。临床常见的病人中,喝酒后出现病症的病人也比较普遍。[6] 公卫百科
临床表现
哈夫病(泻湖病)一般是吃完鱼类食品24小时内出现,有吃三文鱼,也有吃龙虾的,涉及的水产品总共有11类,有淡水,也有海鲜。典型症状就是肌肉痛,无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肌肉强直,震颤,触痛,大汗,其它还有黑尿,全身不适,麻木,背痛,胃痛之类的症状。 哈夫病
公卫考场
一般表现为突然出现严重的肌肉僵硬疼痛,无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发热和肝脾大,部分病人存在咖啡色尿,临床表现存在很大的差异。多数病人迅速恢复正常,仅个别严重者死亡。 典型症状就是肌肉痛,无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肌肉强直,震颤,触痛,大汗,其它还有黑尿,全身不适,麻木,背痛,胃痛之类的症状。最关键的一条,CK指标,也就是肌酸激酶往往增高几十乃至上百倍。 公卫百科
流行病学
多有食用水牛鱼、银鲳鱼或小龙虾等水产品史,怀疑含有某种生物毒素。对于该病是否会爆发,流行病学有关专家表示,该病发生与大量食用及个体有关,发生机率较低,根据掌握[7]的情况和相关资料,临床表现一般较为轻微,只要及时发现并救治,是可以治愈的。 公卫人
治疗方法
哈夫病的严重后果是肾衰或心跳骤停导致死亡。治疗中,大量补液是关键,由于肌肉溶解导致大量钾从肌肉释放,高钾血症引起心律失常,心跳骤停,大量补液可以给肾排钾机会。
编辑本段专家称哈夫病不会大爆发
专家称:全世界的“哈夫病”病例数只有1000多例,这是80多年内叠加出来的病例。在南京的这23名患者很分散,八个家庭,另外8个人在四家餐馆,是散发,不可能发生爆发(疾病)。因为小龙虾本身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在哪不清楚,100万次里面才发生一次,基本上这个风险比较低,没有必要太担心。
公卫百科
编辑本段具体还有哪些食品会导致“哈夫病”
在中国,目前知道的就只有小龙虾。其他国家现在美国主要是水牛鱼,鳗鱼或者鳝鱼还有就是小龙虾,其他的国家还有银鲳鱼。“哈夫病”最大的特点是食用水产品24小时之内发病,我们为什么判断它是“哈夫病”呢?第一就是食用小龙虾,而且是较多的小龙虾,病人的发病都是在4到13小时之内发病的,基本上出现的症状都是横纹肌溶解症状,而且这些人都是吃了10次以上。目前为止全世界范围内大家都没有搞清楚它的病因。中国疾控中心和江苏省疾控中心进行了900多种化学物质的排查,最有可能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化学成分都没有发现,那么我们觉得他患的是“哈夫病”。 公卫考场
编辑本段龙虾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2010年9月7日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南京出现的23人例疑似小龙虾致病病例是与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极少数个体出现的一过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经综合分析,这些病例均属于哈夫(Haff)病。 “致病毒素很可能来自小龙虾个体本身带来的毒素。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如果小龙虾个体本身带有毒素,这样的个体也是极少数的,可能是由于在某一水域食用某一种有毒物质引起的,但现在这些都还不能定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吴永宁说。[8] 2010年南京地区发现的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横纹溶解综合症患者,具有与HAFF相似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如病前4到13小时内均有食用较多小龙虾史,主要症状为肌肉酸痛,无发热和关节疼痛,无神经麻痹,仅个别出现恶心症状,临床检验发现患者肌酸激酶进行性的一过性升高。 依据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和临床会诊意见,综合分析认为与国际上时有报道的哈夫病基本一致。具体致病因素,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同时与会专家组认为: 1、本次所报告病例属于哈夫病,与食用小龙虾有关。 2、病人经及时治疗,愈后良好。 3、初步提出了病例定义和病例监测方案建议经卫生部批准后,在使用小龙虾地区开展主动检测,进一步探索确切病因。 4、建议其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一步开展相关病因排查工作,一旦发现安全隐患要积极采取控制措施并及时通报卫生部门。
公卫百科
勘误
泻湖应作潟湖。 Haff病最早发现于Vistula Lagoon,Lagoon德语叫Haff,指的是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闭形成的湖,是咸水湖,汉语叫做潟湖,潟是卤咸地的意思。因为潟字和泻的繁体字很像,所以容易被人误作泻。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