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
哈尔滨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创建于1949年,1981年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1989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991年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87年在国内最先创办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本科专业。学科现有教师25人,其中正高职11人、副高职4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2人、教学辅助人员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7人。两名教授分别在“中国营养学会”和“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占有常务理事的学术地位,并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和“卫生部优秀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在国内有较高的学术影响。
公卫家园
教学方面
课程在教授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001年至今教研室培养博士后7人、博士11人、研究生23人、本科生157人、专科276人。目前,正在开展教学改革,进行了PBL教学和双语教学,并且积极申报教学课题和教学成果。
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参编全国通用教材《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一版),主编全国规化教材《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二、三、四、五版)。在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基础上,主编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配套教材《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习指导》(第一版)和(第二版),为学生提供了规范的实习教材。 公卫人
学科不断提高教学的管理水平,完善教学管理档案,规范教学活动,积极开展教学法活动。2004年学科的核心课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获得国家和黑龙江省精品课程。
科学研究
学科具有4个主要的学术研究方向:
1.食物中肿瘤化学预防剂的分子机制研究。肿瘤一直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疾病,其复发、转移及放、化疗的副作用是目前没有解决并被关注的问题。食物中肿瘤化学预防剂的特色在于其只特异性抑制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损害作用,因此从食物中对其筛检并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探讨其作用机制是目前世界性的研究热点,如有突破将对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
2.食物中生物活性成分及其作用研究。膳食中除存在传统的营养素外还有一大类具有生物活性作用的物质,它们对许多慢性疾病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对这些活性成分筛检、阐明作用机制并开发应用,均是营养学研究的新领域。
3.膳食中微量元素的生物利用研究。我学科在国内最早采用稳定性同位素活化手段研究了铁、锌在体内的代谢,但不同膳食类型中微量元素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及其干扰因素仍有不明确之处,该方向研究将为修正中国人膳食中微量元素DRIs及评价国人营养状况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4.营养相关疾病的分子营养学研究。营养相关疾病均是在多基因遗传基础上的营养代谢失调所致,因此研究着眼点应是饮食与基因的相互作用。该领域研究在西方刚刚起步,详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还处于探索阶段,该方向研究使我学科在国内有较高的评价,并处于国际前沿水平。
2001-2004年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8项,国家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共获科研成果奖11项,2001-200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2001-2003年发表论文130多篇,SCI收录12篇。
实验室建设
本学科在该专业领域最早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食品工艺研究室、二级动物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实验室将投入使用,2001年至今已经投入仪器设备经费438万元,并以每年继续投入120万元的速度发展。实验设备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为稳定地发展学科研究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总之,学科发展思路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在科研上向高、深、尖的科研方向发展;基础理论研究有所创新或突破的同时,也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已获发明专利1项,现已公开的专利2项,解决广大居民普遍关注的饮食和健康问题。目前,学科是国家食品毒理和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检测单位,学科以保健食品检测为基础积极开展对外服务项目。目前学科发展正沿着既有较大国际学术影响,又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潜力的良性循环轨道前进。 公卫人
学科带头人:陈炳卿、吴 坤
后备带头人:孙长颢、王舒然
教学方面
课程在教授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001年至今教研室培养博士后7人、博士11人、研究生23人、本科生157人、专科276人。目前,正在开展教学改革,进行了PBL教学和双语教学,并且积极申报教学课题和教学成果。
公卫家园
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参编全国通用教材《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一版),主编全国规化教材《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二、三、四、五版)。在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基础上,主编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配套教材《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习指导》(第一版)和(第二版),为学生提供了规范的实习教材。 公卫人
学科不断提高教学的管理水平,完善教学管理档案,规范教学活动,积极开展教学法活动。2004年学科的核心课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获得国家和黑龙江省精品课程。
科学研究
学科具有4个主要的学术研究方向:
1.食物中肿瘤化学预防剂的分子机制研究。肿瘤一直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疾病,其复发、转移及放、化疗的副作用是目前没有解决并被关注的问题。食物中肿瘤化学预防剂的特色在于其只特异性抑制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损害作用,因此从食物中对其筛检并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探讨其作用机制是目前世界性的研究热点,如有突破将对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
公卫考场
2.食物中生物活性成分及其作用研究。膳食中除存在传统的营养素外还有一大类具有生物活性作用的物质,它们对许多慢性疾病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对这些活性成分筛检、阐明作用机制并开发应用,均是营养学研究的新领域。
3.膳食中微量元素的生物利用研究。我学科在国内最早采用稳定性同位素活化手段研究了铁、锌在体内的代谢,但不同膳食类型中微量元素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及其干扰因素仍有不明确之处,该方向研究将为修正中国人膳食中微量元素DRIs及评价国人营养状况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公卫百科
4.营养相关疾病的分子营养学研究。营养相关疾病均是在多基因遗传基础上的营养代谢失调所致,因此研究着眼点应是饮食与基因的相互作用。该领域研究在西方刚刚起步,详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还处于探索阶段,该方向研究使我学科在国内有较高的评价,并处于国际前沿水平。
公卫家园
2001-2004年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8项,国家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共获科研成果奖11项,2001-200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2001-2003年发表论文130多篇,SCI收录12篇。
实验室建设
本学科在该专业领域最早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食品工艺研究室、二级动物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实验室将投入使用,2001年至今已经投入仪器设备经费438万元,并以每年继续投入120万元的速度发展。实验设备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为稳定地发展学科研究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公卫百科
总之,学科发展思路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在科研上向高、深、尖的科研方向发展;基础理论研究有所创新或突破的同时,也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已获发明专利1项,现已公开的专利2项,解决广大居民普遍关注的饮食和健康问题。目前,学科是国家食品毒理和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检测单位,学科以保健食品检测为基础积极开展对外服务项目。目前学科发展正沿着既有较大国际学术影响,又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潜力的良性循环轨道前进。 公卫人
学科带头人:陈炳卿、吴 坤
后备带头人:孙长颢、王舒然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潘发明 下一篇 哈医大流病与卫生统计学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