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  > 所属分类  >  流病    疾控   
[0] 评论[0] 编辑

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是指医院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的一种预防手段。根据传播途径采取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是预防医院感染成功而有效的措施。

公卫论坛

目录

标准预防的起源编辑本段

1996年美国医院感染控制实践顾问委员会(HICPAC)对隔离系统进行了修订。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形成了标准预防,确认了双向防护原则,认为全部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接触这些物质必须采取标准预防措施;确定感染的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以及基于传播途径的隔离预防。

公卫家园


2007年,美国CDC与美国医院感染控制实践顾问委员会(HICPAC)在1996年版《医院隔离预防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共同编写了《隔离预防指南2007——防止感染因子在医疗机构内传播》。

HICPAC隔离预防指南包含2个部分:第1部分是预防措施面向所有病人,不关心其诊断是否有传染性,均实施“标准预防”;第2部分是针对有传染性或疑似有传染性的病人或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体,按其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
公卫论坛
1999年,我国引入标准预防的理念。

2000年,国家卫计委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明确了标准预防的定义,并规定: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患者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2009年,国家卫计委颁布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对隔离、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做了明确的释义。
公卫百科

标准预防的三个基本概念编辑本段

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 公卫考场

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公卫百科

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手卫生。

公卫家园

标准预防原则编辑本段

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护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编辑本段

1.手卫生;
公卫考场

2.个人防护用品;
3.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4.患者安置;
5.医疗设备/仪器清洁消毒;
6.环境清洁消毒;
7.织物清洁消毒;
8.安全注射。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徐子彪    下一篇 额外预防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