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佳
曹佳,男,1962年12月出生,1980年9月入伍,中共党员,现任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9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国内知名的卫生毒理学专家,多次赴德国、日本和香港等地工作,在军用毒物、环境毒理学和分子毒理学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所创建的军事毒理学教研室,已发展成为卫生毒理学博士授予权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所领导的课题组从事的有关“三峡库区水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系列研究,结果引起了党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召集国家七部委在重庆召开“城市饮用水有机污染物调研座谈会”,专门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由此推动了国家投入巨资用于饮用水有机污染物的治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国家标准的修改,其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长期从事环境致突变的分子机理及检测新方法学研究,以及饮食因素及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关系研究,在微核形成机理、检测方法及其用于人群监测和毒性评价方面、Hprt及tk基因分子突变谱分析方面、带LacZ靶基因的λDNA体外重包装致突变检测系统构建方面,均做出了有特色的工作,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环境毒性机理及检测新方法的研究”、 “三峡库区水优先POPs低剂量联合暴露对男(雄)性生殖损伤的机理研究” 、“三峡成库后水中持久性有毒物质对人群健康危害的研究”、“重庆市水资源安全技术信息分析与对策研究”等科研课题先后获得国家杰出人才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西部引导项目、国家科技部专项课题资助、军队“十一五”专项基金和重庆市重大专项课题等重大项目资助,共获得科研及建室经费1000余万元。研究成果“微核形成机理、检测方法及其用于人群监测和毒性评价的系列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λDNA体外重包装致突变检测系统的构建及对军用和环境毒物的检测”和“环境致突变研究中微核自动化检测和定量测定的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第二主持人完成的“军事预防医学新学科的创建与教学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主编《微核实验—原理、方法学及其在人群监测和毒性评价中的应用》和副主编《军事预防医学》专著各1部,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防疫所长培训教材》,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在JCB、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 prevention、 Human Reproduction、Mutagenesis等SCI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被SCI引用250余次。199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0年第六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研究奖”二等奖,2006年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2006年被总后勤部评为“科技银星”。已招收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生18名和硕士生30余名。所指导学生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篇,重庆市优秀硕士、博士论文各1篇。现担任国际环境诱变剂协会理事、亚洲环境诱变剂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成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理事、中国毒理学会理事、重庆市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全军预防医学中心副主任、全军健康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等学术职务。
国内知名的卫生毒理学专家,多次赴德国、日本和香港等地工作,在军用毒物、环境毒理学和分子毒理学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所创建的军事毒理学教研室,已发展成为卫生毒理学博士授予权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所领导的课题组从事的有关“三峡库区水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系列研究,结果引起了党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召集国家七部委在重庆召开“城市饮用水有机污染物调研座谈会”,专门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由此推动了国家投入巨资用于饮用水有机污染物的治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国家标准的修改,其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长期从事环境致突变的分子机理及检测新方法学研究,以及饮食因素及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关系研究,在微核形成机理、检测方法及其用于人群监测和毒性评价方面、Hprt及tk基因分子突变谱分析方面、带LacZ靶基因的λDNA体外重包装致突变检测系统构建方面,均做出了有特色的工作,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环境毒性机理及检测新方法的研究”、 “三峡库区水优先POPs低剂量联合暴露对男(雄)性生殖损伤的机理研究” 、“三峡成库后水中持久性有毒物质对人群健康危害的研究”、“重庆市水资源安全技术信息分析与对策研究”等科研课题先后获得国家杰出人才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西部引导项目、国家科技部专项课题资助、军队“十一五”专项基金和重庆市重大专项课题等重大项目资助,共获得科研及建室经费1000余万元。研究成果“微核形成机理、检测方法及其用于人群监测和毒性评价的系列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λDNA体外重包装致突变检测系统的构建及对军用和环境毒物的检测”和“环境致突变研究中微核自动化检测和定量测定的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第二主持人完成的“军事预防医学新学科的创建与教学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主编《微核实验—原理、方法学及其在人群监测和毒性评价中的应用》和副主编《军事预防医学》专著各1部,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防疫所长培训教材》,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在JCB、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 prevention、 Human Reproduction、Mutagenesis等SCI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被SCI引用250余次。199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0年第六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研究奖”二等奖,2006年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2006年被总后勤部评为“科技银星”。已招收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生18名和硕士生30余名。所指导学生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篇,重庆市优秀硕士、博士论文各1篇。现担任国际环境诱变剂协会理事、亚洲环境诱变剂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成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理事、中国毒理学会理事、重庆市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全军预防医学中心副主任、全军健康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等学术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