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医附院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青医附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始建于1898年,是山东省东部地区唯一的一所省属综合性教学医院。目前,医院本部占地6万平方米,东区占地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资产总额达20.6亿元,开放总床位1995张,职工26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50余名,博士240余名,硕士500余名,留学归国人员近百名,国家、省市各级各类专业委员会主委、副主委、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贴专家、山东省“1020”人才工程等专家近200名。医院年门急诊量157万人次,出院5.3万人次,手术2.3万例,是科室齐全、设备先进、技术雄厚、环境优雅、建筑布局合理,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一体的区域龙头医院,是山东省东部地区医疗、教学、科研和人才培训中心。医院秉承一百多年来的优良传统和严谨作风,全面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博学慎思,笃行亲民,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为患者解除病痛。医院扎实推进完成了“立党为公,行医为民,三百爱心工程”,并设立了扶助弱势患者的“爱心基金”,深入开展了“惠民医疗服务”和下乡帮扶工作,并积极承担了援疆、援藏、援外任务。这些惠民工作的开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广泛赞誉,很好地树立了百年老院的良好形象。
医院设有临床科室67个,医技科室27个,研究室(所)16个,现有临床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25个,年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0余名。拥有全国重点学科、省市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22个,三分之二以上学科达国内先进水平。拥有造型别致、功能齐全、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外科病房大楼、内科病房大楼、门诊大楼、特需保健病房、国内一流的数字化图书馆和现代化的继续教育与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拥有现代化层流手术室38间、MM50电子回旋加速器、1.5T核磁共振、双探头ECT、64层螺旋CT、平板DSA、DR系统、高能直线加速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基因分析仪、各种现代化检验设备等国际一流的高精尖设备,设备总值达7亿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3000台件,为高水平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保证。以HIS、PACS为主导的的高效的信息系统,构筑了国内领先的数字化医院建设平台,为高效率的医疗服务提供了保障。急危重症抢救、腔镜微创技术、介入诊断和治疗、器官移植、干细胞诊断与治疗、医药生物技术诊断与治疗等高新技术的大量开展,很好地实现了医疗技术与世界前沿的接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医疗服务条件。目前,医院正向着“数字化医院管理,人性化医疗流程,高水平科技创新,低成本高效经营”一流现代化医院的宏伟建设目标大步前进。
为探索一条真正符合卫生国情的新路子,近年来,医院作为青岛大学医疗集团的核心医院,根据集团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了有利于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和效益,有利于解决群众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利于与国家宏观卫生政策相衔接,统一质量管理,统一物资配送,统一文化理念,统一服务价格,实现管理联合、资源联合、人员联合、技术联合的“三四四”原则,成功构建了“以城市综合性龙头医院为主体建立面向广大社区和农村,涵盖三级、二级、一级、社区、农村等医院在内的纵向医疗服务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项医疗卫生资源的效益,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农村、城市社区等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次、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纵向医疗网络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在为百姓造福的同时,赢得了卫生同行及卫生部、省卫生厅和各级政府的高度认可与赞誉。这一长效机制的建立,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实现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卫生改革目标作做出了积极努力。目前,医疗集团正在大学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整合各项医学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各界资源,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编辑本段]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Qinghai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始建于1959年12月,经过4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保健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是青海省医疗卫生行业的龙头单位之一。1993年被国家卫生部批准为三级甲等医院,1994年获得"爱婴医院"称号,1999年跻身于全国"百佳医院"行列。多次获得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全国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等称号。
医院占地面积66亩,建筑面积50,585多平方米。全院现有在职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06人。建有5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3个省级特色专科,6个省级名科, 44个临床、医技科室,12个行政职能科室;全院开放床位1046张。年平均门诊量56万余人次,住院病人2万余人次,完成各类手术近万例,病床利用率达94%以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5%,治愈好转率达90%以上。近年,先后成功开展了肝脏移植、肾脏移植、角膜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经颈内静脉途径肝内门腔分流术、射频消融术、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半肝切除术等新技术。特别在肿瘤方面,具备了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介入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强度超声聚焦刀治疗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的能力。全院拥有数字血管成像系统、医用直线加速器、16层螺旋CT机、普通螺旋CT机、磁共振成像仪、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体外循环系统、骨科手术显微镜、电子胃镜、腹腔镜、全自动酶标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等大、中型医疗设备。另外,拥有设备齐全的眼科手术车1部,还建成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等。图书阅览室拥有医学期刊390余种,共藏书13000余册。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是青海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教学基地,常年承担青海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各学科研究生培养、理论课讲授、临床见习、成人教育、实习带教等教学任务,年均完成教学工作达1万多学时。设有16个临床医学教研室,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青海省学位委员会批准,现有17个学科(专业)具备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学位" 硕士研究生的资格,整个临床医学具备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内科学、外科学、皮肤病与性病学还具备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资格。自1994年青海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权获得批准以来,临床医学各专业已毕业研究生6届25人,现在读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3届共117人,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自2000年起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2005年青海省卫生厅批准在我院成立青海省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并批准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皮肤病学、神经内科学、麻醉科学、急诊科学、肿瘤学11个二级学科培训基地。
拥有一支医疗技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5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52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人,省级医学首席专家5人,医学硕士27人。
在完成医疗和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2项,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资助课题1项,国家各部委科研课题9项,省级科研项目40余项,厅级科研项目80项。5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0项课题通过科技成果评价,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年均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业务项目100余项。
青医附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始建于1898年,是山东省东部地区唯一的一所省属综合性教学医院。目前,医院本部占地6万平方米,东区占地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资产总额达20.6亿元,开放总床位1995张,职工26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50余名,博士240余名,硕士500余名,留学归国人员近百名,国家、省市各级各类专业委员会主委、副主委、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贴专家、山东省“1020”人才工程等专家近200名。医院年门急诊量157万人次,出院5.3万人次,手术2.3万例,是科室齐全、设备先进、技术雄厚、环境优雅、建筑布局合理,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一体的区域龙头医院,是山东省东部地区医疗、教学、科研和人才培训中心。医院秉承一百多年来的优良传统和严谨作风,全面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博学慎思,笃行亲民,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为患者解除病痛。医院扎实推进完成了“立党为公,行医为民,三百爱心工程”,并设立了扶助弱势患者的“爱心基金”,深入开展了“惠民医疗服务”和下乡帮扶工作,并积极承担了援疆、援藏、援外任务。这些惠民工作的开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广泛赞誉,很好地树立了百年老院的良好形象。
医院设有临床科室67个,医技科室27个,研究室(所)16个,现有临床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25个,年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0余名。拥有全国重点学科、省市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22个,三分之二以上学科达国内先进水平。拥有造型别致、功能齐全、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外科病房大楼、内科病房大楼、门诊大楼、特需保健病房、国内一流的数字化图书馆和现代化的继续教育与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拥有现代化层流手术室38间、MM50电子回旋加速器、1.5T核磁共振、双探头ECT、64层螺旋CT、平板DSA、DR系统、高能直线加速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基因分析仪、各种现代化检验设备等国际一流的高精尖设备,设备总值达7亿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3000台件,为高水平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保证。以HIS、PACS为主导的的高效的信息系统,构筑了国内领先的数字化医院建设平台,为高效率的医疗服务提供了保障。急危重症抢救、腔镜微创技术、介入诊断和治疗、器官移植、干细胞诊断与治疗、医药生物技术诊断与治疗等高新技术的大量开展,很好地实现了医疗技术与世界前沿的接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医疗服务条件。目前,医院正向着“数字化医院管理,人性化医疗流程,高水平科技创新,低成本高效经营”一流现代化医院的宏伟建设目标大步前进。
为探索一条真正符合卫生国情的新路子,近年来,医院作为青岛大学医疗集团的核心医院,根据集团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了有利于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和效益,有利于解决群众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利于与国家宏观卫生政策相衔接,统一质量管理,统一物资配送,统一文化理念,统一服务价格,实现管理联合、资源联合、人员联合、技术联合的“三四四”原则,成功构建了“以城市综合性龙头医院为主体建立面向广大社区和农村,涵盖三级、二级、一级、社区、农村等医院在内的纵向医疗服务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项医疗卫生资源的效益,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农村、城市社区等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次、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纵向医疗网络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在为百姓造福的同时,赢得了卫生同行及卫生部、省卫生厅和各级政府的高度认可与赞誉。这一长效机制的建立,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实现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卫生改革目标作做出了积极努力。目前,医疗集团正在大学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整合各项医学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各界资源,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编辑本段]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Qinghai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始建于1959年12月,经过4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保健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是青海省医疗卫生行业的龙头单位之一。1993年被国家卫生部批准为三级甲等医院,1994年获得"爱婴医院"称号,1999年跻身于全国"百佳医院"行列。多次获得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全国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等称号。
医院占地面积66亩,建筑面积50,585多平方米。全院现有在职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06人。建有5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3个省级特色专科,6个省级名科, 44个临床、医技科室,12个行政职能科室;全院开放床位1046张。年平均门诊量56万余人次,住院病人2万余人次,完成各类手术近万例,病床利用率达94%以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5%,治愈好转率达90%以上。近年,先后成功开展了肝脏移植、肾脏移植、角膜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经颈内静脉途径肝内门腔分流术、射频消融术、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半肝切除术等新技术。特别在肿瘤方面,具备了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介入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强度超声聚焦刀治疗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的能力。全院拥有数字血管成像系统、医用直线加速器、16层螺旋CT机、普通螺旋CT机、磁共振成像仪、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体外循环系统、骨科手术显微镜、电子胃镜、腹腔镜、全自动酶标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等大、中型医疗设备。另外,拥有设备齐全的眼科手术车1部,还建成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等。图书阅览室拥有医学期刊390余种,共藏书13000余册。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是青海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教学基地,常年承担青海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各学科研究生培养、理论课讲授、临床见习、成人教育、实习带教等教学任务,年均完成教学工作达1万多学时。设有16个临床医学教研室,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青海省学位委员会批准,现有17个学科(专业)具备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学位" 硕士研究生的资格,整个临床医学具备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内科学、外科学、皮肤病与性病学还具备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资格。自1994年青海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权获得批准以来,临床医学各专业已毕业研究生6届25人,现在读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3届共117人,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自2000年起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2005年青海省卫生厅批准在我院成立青海省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并批准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皮肤病学、神经内科学、麻醉科学、急诊科学、肿瘤学11个二级学科培训基地。
拥有一支医疗技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5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52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人,省级医学首席专家5人,医学硕士27人。
在完成医疗和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2项,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资助课题1项,国家各部委科研课题9项,省级科研项目40余项,厅级科研项目80项。5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0项课题通过科技成果评价,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年均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业务项目1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