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  > 所属分类  >  专业词条    流病   
[0] 评论[0] 编辑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有深长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程可迁延数个月左右,故称“百日咳”。本病传染性很强,常引起流行。患儿的年龄越小,病情越重,可因并发肺炎、脑病而死亡,近三十年来,由于菌苗的广泛接种,我国百日咳的流行已大大减少,发病率、病死率亦明显降低。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非典型或轻型患者在本病的流行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从潜伏期末1~2天,至发病后6周内都有传染性,以病初1~3周为最强。少见带菌者。
2、传播途径 咳嗽时病原菌随飞沫传播,易感者吸人带菌的飞沫而被感染,由于该菌在体外生存力弱,间接传播可能性小。
3、易感人群 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新生儿也不例外,因自胎盘传人的母体抗百日咳抗体,为非保护性抗体,不能保护新生儿。无论菌苗全程免疫者或自然感染者,均不能提供终生免疫。这是由于百日咳发病率较低,接触百日咳杆菌机会少,免疫力不强,因此均可再次感染。
4、发病情况 一般为散发性,儿童集体机构可发生流行。自菌苗接种后发病率明显下降,有些国家中断菌苗接种则发病率上升,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我国百日咳发病率也有明显下降,接种菌苗后一般可获数年免疫力。据统计,接种超过12年者,百日咳发病率可达50%,因此百日咳的发病率可向大儿童及成年人转移。
5、流行特征 本病分布遍及全世界,多见于寒带及温带,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高发。平常为散发,在幼儿园等集体机构、居住条件差的地区可发
局部流行
 
 
疾病预防
1、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发现病人应立即作疫情报告,并立即对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这是防止本病传播的关键,隔离自发病之日起40日或痉咳出现后30日。有本病接触史的易感儿童应予以隔离检疫21日,然后予以预防接种。
2、保护易感人群
(1)自动免疫:目前已用于预防接种的百日咳菌苗有两种,全细胞菌苗和无细胞菌苗。我国计划免疫应用的为全细胞菌苗。常用的疫苗是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毒素(DPT)三联制剂,一般于出生后3个月开始初种,每月1次,共3次。注射量分别为0.5ml、1ml、1ml。次年再加强注射1次。若遇到百日咳流行时可提前至出生后1个月接种。据研究基础免疫后血清中抗体阳转,一年后又有52%~63%缺乏保护水平抗体,故加强注射一次,强化后1个月则抗体水平显著升高。所以强化免疫极为重要。一般持续3年后抗体水平又下降,5年后只有半数有抗体且滴度低于保护水平。故若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
全细胞百日咳菌苗注射后1~2天,可有轻、中度发热。极个别人注射后48h内出现休克,或注射后数天或数周内出现脑病。有过敏史、家族中有精神、神经病史和急性感染时均不宜作此疫苗注射。
基于上述副作用,国外致力于研究无细胞菌苗(acellular pertussis vaccines),内含有百日咳毒索、丝状凝集素、凝集原等抗原成分,与全细胞菌苗相比,局部及全身反应均轻,而抗体产生较高,但不同成分的疫苗效率有差别。含两种抗原成分者抗原性强,有效率较高。在日本、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已经使用或部分使用无细包菌苗预防百日咳,有较好的预防效果,我国无细胞百日咳菌苗也已研制成功功。
(2)被动免疫:未接受过预防注射的体弱婴儿接触百日咳病例后,可注射含抗毒素的免疫球蛋白预防。
3、药物预防 对没有免疫力而有百日咳接触史的婴幼儿主张进行药物预防,可服用红霉素或复方新诺明7~10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副伤寒    下一篇 新生儿破伤风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