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  > 所属分类  >  大学校园   
[1] 评论[0] 编辑

中山大学预防医学系

【历史沿革与概况】
预防医学系成立于2001年,由原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教研室、卫生毒理学教研室、环境卫生学教研室、卫生学教研室和卫生化学教研室优化组合而成。本系拥有一支由资深专家、高学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思维活跃的年轻教师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群体所组成的教师队伍,主要以博士、硕士为主。现有教职工1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9人、助教1人、实验室工作人员2人;博士导师3人、硕士导师9人;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在职博士3人,硕士学位7人。

公卫百科


  预防医学系所辖学科包括:卫生毒理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环境卫生学、卫生学、卫生化学。 1996年卫生毒理学实验室被评为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国” 工程重点实验室,卫生毒理学学科在2006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全国二级重点学科。在公共卫生学院党政领导的正确指引下,全系教职工爱岗敬业,扎实工作,预防医学系的教学、科研、学生培养、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科学研究】
近五年来,预防医学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科研队伍日益壮大,实力日益雄厚。预防医学系教师目前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厅局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约600多万元。并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项。在论文和著作方面,预防医学系的科研人员在国内外各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共18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Science、 Cancer Cell、Cancer Res、Carcinogenesis、Toxicol Appl Pharmacol、 Mut Res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
本科教学
秉承孙中山先生"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的精神,预防医学系始终坚持重视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和教学传统,教育、教学效果突出。作为公共卫生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上,本系以教学组为单位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在本科生教学上,每年完成课程教学近700学时。各个教学组主要承担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卫生毒理学基础》和《系统毒理学》的教学;环境卫生学教学组主要承担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环境卫生学》、《环境生理学》、《卫生法规》、《卫生监督学》和《卫生微生物学》的教学;卫生化学教学组主要承担预防医学专业和医学营养专业本科生《卫生分析化学》的教学;卫生学教学组主要承担我校非预防专业的《预防医学》《卫生学》课程。同时还承担本科生暑期科研(summer students)、业余科研及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前专题实习等教学工作。此外本系还与佛山、黄埔和顺德等多个教学实践基地,及各级卫生监督所和疾病控制中心保持着紧密的业务联系,每年均以这些基地为现场,结合教师的科研进行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保证了预防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预防医学系着力加强课程建设。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环境卫生学和卫生毒理学均已被评为校级重点课程, 卫生毒理学为校级精品课程。预防医学系逐步推动全英语或双语教学,其中全英语教学的课程有《预防医学概论》等;双语教学的课程有《预防医学》等。
近年来,预防医学系努力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共承担省级教学改革课题1项,校级教学改革课题21项,发表教学改革文章8篇。其中,“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展预防医学三段教学的改革”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问题解析式’教学方法的初步探讨”获得中山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我系教师积极参与预防医学专业全国规划教材的编写,出版各类规划教材30余部,其中主编教材1部,副主编教材5部。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高实验探索能力,我系教师积极指导本科生开展探索性研究与实践,其中包括专题实习9项、业余科研6项和暑期科研21项等。该系的本科生已在国内的重要期刊上正式发表论文2篇。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与实践活动中,不仅锻炼、增长了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研究生培养】
1980年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被批准为硕士授予点,1984年环境卫生学被批准为硕士授予点,1996年和1998年卫生毒理学分别被批准为博士授予点。至今已毕业博士研究生26名,硕士研究生110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5人,硕士研究生30人。
展望
目前,本系是我院包含预防医学领域学科最多的系,对学院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近期的目标是:继续发扬我系学科特色和人材优势,进一步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材成长环境和条件,培养基础扎实、学术水平较高、学术思想敏捷、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培养1-2名享誉国内的学科带头人;深入开展分子生物标志的开发和研究,寻找早期、灵敏、特异和无损伤的分子生物标志,保护职业人群,尤其使高危人群免受职业因素的危害;开展以金属和有机溶剂等工业毒物中毒机制的研究,为这类毒物中毒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开展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毒作用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开展新技术,新的研究方法的建立和改进。

附件列表


1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董胜璋    下一篇 中山大学营养学系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