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始建于1954年。现在兰州、西宁共设有六所一中心,即: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地质研究所、青海盐湖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目前拥有五个国家级实验室、一个国家工程中心、四个院重点实验室(站)和二十多个野外工作站(点);拥有两院院士7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5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百人计划"入选者25人,"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入选项目45个团队,博士后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2个和硕士学位授予点24个。
兰州分院[1]是中国科学院派出机构,成立于1954年,所在地区院属单位有近代物理所、兰州化物所、寒旱所、青海盐湖所、西北高原所、兰州油气中心和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
建院50多年来,兰州分院在中国科学院和甘肃省委、青海省委及两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研创新成果,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针对我国西部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兰州分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沙漠、冰川冻土、盐湖、青藏高原生物等野外考察,摸清了这些领域的资源财富。同时,开展了重离子物理、核辐射技术,选择氧化催化、固体润滑材料、石油地质,盐湖资源开发利用、沙漠化防治、青藏铁路、公路冻土防治、高原大气等学科研究,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研究成果。仅1 978年以来,取得各类科研成果165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以上重大成果650项。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和包兰线沙破头地段铁路治沙防护体系的建立两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创新以来,面对世界科技发展态势和我国战略需求,兰州分院积极协调组织所属各创新单元系统、深入、前瞻性地开展了科技创新工作,形成了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的创新工作新局面。
随着所属各单元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在核物理、材料化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资源环境与技术等领域承担的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大都取得重要进展。承担的“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环境效应”项目攻克了青藏铁路沿线未来50年温度变化难关,破解了青藏铁路路基难题,为青藏铁路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承担的国家“九五”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电子冷却储存环出束能量达到或超过了设计指标,创造了加速能量和束流强度的新记录等等。
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兰州分院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吸引领衔式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储备未来人才”的方针,通过“百人计划”、“西部之光”、“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等形式大力吸引优秀人才,目前已形成了一批凝聚在主攻学科和重点任务周围的优秀中青年人才群体和研究团队。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是兰州分院一项重要职能。近年来,围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兰州分院进一步扩大开放和联合合作,为地方培育了一大批优势产业,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据不完全统计,自2002年~2008年期间兰州分院院地合作转化的科技项目累计产生销售收入136.29亿元、利税总额31.88亿元,社会效益74.88亿元。
公卫人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