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  > 所属分类  >  专业词条   
[0] 评论[0] 编辑

血浆蛋白结合率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可逆性疏松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代谢和排泄,并暂时失去药理活性,某些药物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发生竞争排挤现象。药物分子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和药物与受体蛋白结合情况相似):具有饱和性与可逆性、结合物无活性、有竞争置换现象。 公卫人

  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即血液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 公卫人

  药物进入循环后,有两种形式: 公卫考场

  结合型药物: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公卫家园

  特点: 公卫论坛

  (1)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公卫家园

  (2)体积增大,不易通过血管壁,暂时“储存”于血液中。 公卫百科

  意义:结合型药物起着类似药库的作用。药物进入相应组织后也与组织蛋白发生结合,也起到药库作用,影响药物作用和作用维持时间长短,一般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体内消除慢,作用维持时间长。 公卫人

  游离型药物:未被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 公卫论坛

  特点:能透过生物膜,进入到相应的组织或靶器官,产生效应或进行代谢与排泄。

公卫家园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方式: 公卫百科

  酸性药物与白蛋白结合:华法林、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药物主要与血浆白蛋白结合,三环类抗抑郁药、氯丙嗪也与白蛋白结合。 公卫百科

  碱性药物与α1-糖蛋白结合:β-糖蛋白和α-酸性糖蛋白虽然量比白蛋白少很多,但在癌症、关节炎、心肌梗死等疾病中可增高,能与奎宁结合。 公卫家园

  特点:

公卫家园

  (1)可逆性

公卫考场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极少数是共价结合(如烷化剂)。

公卫家园

  药物在血液中转运时,结合型与游离型药物快速达到动态平衡。游离型药物→透过生物膜→血液中游离型药物浓度降低→结合型药物,释出游离型药物。 公卫考场

  (2)饱和性 公卫人

  血浆中蛋白有一定的量,与药物的结合有限,因此,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具有饱和性。 公卫百科

  当药物浓度大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时→饱和→游离型药物急剧增加→毒性反应。

公卫家园

  某些病理情况下,血浆蛋白过少(如肝硬化、慢性肾炎)、变质(如尿毒症)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减少→毒性反应。有些药物在老年人中呈现较强的药理效应,与老年人的血浆蛋白减少有关。

公卫百科

  (3)竞争性

公卫百科

  两种药物→竞争结合同一蛋白→置换→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导致中毒。 公卫家园

  如:保泰松→结合型双香豆素→游离型→浓度增加→出血倾向。 公卫家园

  与内源性代谢物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如磺胺药→置换胆红素→新生儿核黄疸症。 公卫百科

  此外,注射白蛋白可与药物结合而影响疗效。

公卫百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氟氯西林    下一篇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