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  > 所属分类  >  专业词条   
[0] 评论[0] 编辑

DIC

       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严重病理状态,是一种获得性出血性综合征。 公卫论坛
       DIC疾病(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革兰阴性菌感染是DIC的最常见的病因。    公卫百科

       其特点是微循环中发生血小板凝集及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广泛的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病程中又出现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从而引起微循环障碍、血栓、溶血和出血等临床表现。往往危及生命。   

公卫论坛

 本病的发病机制如下: 公卫百科

  1、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严重的感染,缺氧,酸中毒等均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致血管胶原纤维暴露,促使血小板凝集和激活凝血因子Ⅻ,诱发血管内内源性凝血过程。    2、组织损伤,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可见于严重创伤,烧伤等。由于病变细胞及坏死组织中的组织因子,大量进入血液循环,激活外源性凝血过程,导致血管内凝血。    3、红细胞或血小板大量破坏 可见于体外循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红细胞血小板的过度破坏,会释放大量的磷脂类物质,如红细胞素,血小板第3因子等,可激活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过程而发生DIC。   4、促凝血物质进入血循环 某些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具有促凝作用,进入血液后会引起微血栓形成。 如某些毒蛇及毒虫的毒液释入血循环后,起到类似凝血酶或凝血活酶的作用,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上述多种因素,通过不同的病理途径,最后均产生大量的凝血酶,又促使血小板凝聚及粘性变形,释放一系列促凝因子,使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在广泛形成微血栓的同时,大量的消耗了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使得血液处于消耗性低凝状态,导致出血和休克。   

公卫百科

 临床分期   公卫考场

 根据DIC的病理生理特点和发展过程,典型的DIC可分为如下三期:   1. 高凝期 由于各种病因导致凝血系统被激活,可使凝血酶产生增多,血液中凝血酶含量增高,微循环中可形成大量微血栓。此时主要表现为血液的高凝状态。   2. 消耗性低凝期 大量凝血酶的产生和微血栓的形成,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被消耗而减少;同事,也发生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着可使血液处于低凝状态。消耗性低凝期患者可有明显的出血表现。   3.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DIC时产生的大量凝血酶及FⅫa等激活了纤溶系统,产生大量纤溶酶。进而又有FDP的形成,使纤溶和抗凝作用增强,故此期出血表现十分明显。   公卫考场

 临床分三型    公卫百科

 1、急性型,在数小时至1-2天内发病,病势凶险,出血严重,多并发血压下降或休克,休克又可进一步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往往危及生命。  公卫考场

 2、亚急性型,症状多在数天至数周内出现,进展缓慢,一般无休克,但栓塞症状比较显著。     公卫人

    3、慢性型,较少见,起病甚缓慢,病程可长达数月,高凝血期较明显,可仅有瘀点瘀斑。 

公卫家园

 临床表现:    公卫论坛

 1、出血 是最常见的早期表现之一。多突然发生,仅少数为隐匿性,出血程度不一,急性型往往有广泛的自发性出血,常见于皮肤粘膜多处的大片瘀斑,或局部血肿。伤口及注射部位渗血不止。严重可有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 通常急性型高凝阶段比较少见出血,而急性型和亚急性型的低凝状态均可有明显的出血。在继发性纤溶期,出血更加严重,慢性型出血常为反复发作的瘀斑或血肿。    公卫家园

 2、微血管栓塞 DIC的初期表现为受损部位及受累器官的微血管栓塞,持续时间过久,可导致受损器官有缺氧,代谢紊乱,组织坏死,甚至功能衰竭。 内脏栓塞以肺、肾最为常见,也可累及脑、心及胃肠等。   公卫百科

 3、微循环障碍 低血压或休克多见于急性型患者,可突然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尿少或尿闭,呼吸及循环衰竭等症状。 

公卫百科

  4、微血管性溶血 溶血一般较轻,早期不易察觉。临床可表现为进行性贫血,贫血程度与出血不成比例。   公卫人

 诊断:(更新于2003年)    1、存在引起DIC的基础性疾病    2、有下列两项以上者    多发性出血倾向;不易解释的休克;   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和体征;   抗凝治疗有效    3、实验室3项以上异常    1)血小板明显减少或呈进行性减少    2)纤维蛋白原低于1.5g/L或进行性下降    3)3P实验阳性或血清FDP大于20mg/L    4)凝血酶原时间比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    5)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    6)AT-Ⅲ含量及活性降低    7)血浆因子Ⅷ:C活性小于50%。    8)血涂片中破碎红细胞超过2%等 需排除重症肝病并发凝血功能异常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本病预后不良,常为临终病情,危及生命。

公卫家园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血液管理    下一篇 金黄色葡萄球菌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