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  > 所属分类  >  大学   
[0] 评论[1] 编辑

北京大学医学部

 
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医学部(简称北医)位于学府林立的首都北京海淀区学院路,其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中国政府教育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学校。
    1903年,清朝政府在京师大学堂设立医学实业馆,1904年,医学实业馆改称医学馆,迁入和平门外八角琉璃井由兴胜寺庙宇改建的馆舍,1907年停办。1910年,此馆舍被施医总局(当时的卫生部门)买去,为日后创立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提供了条件。

公卫百科


    1911年,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当时向西方学习的风潮下,西医在中国的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1912年9月,中华民国教育部电召从日本留学归来正在筹建浙江省立医学专门学校的杭州人汤尔和到京,筹划创立医学校事宜。教育部以价银10,000两购买了已经停办的医学馆馆舍,划拨给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使用,10月16日,中华民国教育部任命组织学教授汤尔和先生为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至此,中国第一所国立西医学校正式诞生。当时教职工9人,首批学生72人。 公卫人
    在此后的年代里,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学校发展极尽艰辛。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曾并入北京大学。
    1946年7月,北京大学在北平复员,胡适任校长。在抗日战争时期,艰难发展的当时为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连同附属医院一同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先后为解剖学教授马文昭先生、生理学教授沈钧淇先生和皮肤科学教授胡传揆先生。胡传揆教授任医学院院长同时,还任医学院附属医院(亦称北大医院)院长。从此,学校作为北京大学的一部分,开始了新的历程。 1952年,全国教育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建院名为北京医学院,院长为胡传揆教授。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办学经费由中央财政部转中央卫生部拨付。北医校址迁至今日的海淀区学院路38号,由此,医学院开始了较大的发展。
公卫百科

    1959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院校之一。 1984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重点建设10所大学,北京医学院是唯一的一所医科学校,院长为医学教育专家马旭研究员。
    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运动医学专家曲绵域教授任校长。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中国政府确立了教育发展改革纲要,明确提出“211工程”,即重点建设若干所大学,使之接近或达到或超过世界一流水平。1996年8月28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通过了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项目的论证,再次成为中国政府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从1991年至2000年4月,校长为血液病学专家王德炳教授。

公卫家园


    2000年4月3日,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2000年5月4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科学院院士、病生理专家韩启德教授出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并兼任医学部的主任。
    经过九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北医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热忱献身的服务精神”的校风。
公卫人

    今日的北医,迎来了九十华诞。这所由中国政府创立的第一所医学院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正大鹏展翅,实现她自己的最高目标:尽其所能,为了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创造世界一流的医学教育事业。
 
回眸历史,再创辉煌
    金秋十月,正当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之际,正当全校师生总结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期计划和开展第二期“211工程”论证的时刻,我们迎来了北医的90华诞。 公卫家园
    九十年前,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成为一大批仁人志士的理想。1912年10月26日,民国政府颁发校章,正式成立我国第一所国立医学学校——北京医学专门学校,这就是我们北医的前身。校长汤尔和在第一届开学典礼上致辞:“医校目的,自主观言,在促进社会文化,减少人民痛苦。自客观言,西来宗教,都籍医学为前驱,各国的医学集会以及印刷物中,没有我们中国人的地位,实在是一件最惭愧 公卫百科
不过的事。所以这所学校,不仅给诸位同学一种谋取职业的本领,使你们能挣钱,实在是希望诸位负起促进文明,用学术来和列强竞争的责任……”。然而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要促进文明,用学术来和列强竞争是何等的艰难。我们的前辈们,以无比顽强的精神,坚持科学与民主,推动医学教育。从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北平大学医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直至北京大学医学院,使学校在救亡中得以维持,并有所发展。解放前共为国家培养出1166名毕业生,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剖条例》,成为我国由政府批准的第一个解剖法令,并编著或编译了一系列我国自己的医学教材。
公卫考场

    新中国成立后,北医得到新生。1952年,在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北医从北京大学独立出来,成立北京医学院,直属卫生部领导。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以及人民对医疗卫生的迫切需求,北医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一大批曾在发达国家留学并学有所成的专家到北医工作,其中有:吴阶平、王志均、李肇特、丁延衸、林振纲、赵振声、蒋明谦、王序、楼之岑、诚静容、金蕴华、章育中、林启寿、金宝善、叶恭绍、刘世杰、俞锡璇、胡汉升、朱珃、毛燮均、朱希涛、张光炎、严仁英、王光超、谢荣、张丽珠、郑中立、李凤鸣、秦振庭、杨克勤、陈景云、伍正谊、刘家琦、王叔咸、王大同、王洁泉、张乐天、毕华德、马万森等。他们成为北医教学、科研、医疗工作的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对北医的建设和发展,对新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公卫考场
    1966到1976年,文革十年浩劫。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然而,即使在那段时期里,北医广大的师生与医务工作人员依然坚守岗位,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创造出一系列医学史上的奇迹。他们曾经成功抢救一位因电击伤临床死亡达11分钟,自主心跳停止93分钟的病人;曾经成功抢救一位大面积烧伤达98%的病人;曾经成功地在临床手术中广泛采用针刺麻醉,使西方人震惊。这个时期,北医曾派遣云南医疗队、西藏阿里医疗队与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等,在当地人民群众中留下了至今仍广为传颂的故事。

公卫百科


    文革结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北医的领导者们高瞻远瞩,率先冲破重重阻力,派遣骨干教师出国学习。此举使北医的学科发展较之兄弟院校至少提前起步几年,取得了先机。1985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7所大学中的唯一医学院校。在整个80年代,随着国家的飞速发展,北医又得到了第二次大的发展。办学规模成倍扩大,研究生教育起飞,新的学科、新的课程、新的科研项目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那是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代,我们永远不会忘怀“科学的春天”带来的精神解放,永远不会忘怀“振兴中华”口号带来的心灵震撼。巨大的精神力量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北医相继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乙型肝炎疫苗研制成功;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诞生;液电冲击波体外碎石机发明;骨髓移植亚洲领先;针刺镇痛的中枢神经递质机理探明;胸腺内T细胞功能发育程序得以确定;呋苄青霉素与酰脲类青霉素得到开发;123种中药材品种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等等,使北医站到了全国医学院校之首。
公卫人

    进入九十年代,国家推出了“211工程”建设。“211工程”建设从1993年校内预审开始,经历了卫生部预审,卫生部部门预立项,到1996年国家正式立项,1998年中期检查与调整,直至今年4月第一阶段完成国家的验收,整整历时十年。“211工程”建设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大大推动了北医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与医疗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具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先后有8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5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并建立起一系列现代医学研究的技术平台。更重要的是,在“211工程”立项过程中,通过认真总结学校发展的历史经验,审视世界医学教育发展的态势和国家形势发展对北医提出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医学院校的目标。也正是“211工程”建设,促使我们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革。可以这样说,“211工程”建设最大的意义在于过程,在于动员群众,在于为学校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公卫论坛
    2000年4月3日,原北京医科大学与原北京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这是北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北医在“211工程”建设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要培养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必须加强人文与科学的综合素质培养,开展高水平的医学研究也需要综合大学多学科的支持,为了北医的持续发展和长远利益,最好途径就是与北京大学合并。另一方面,生物医学是当今科学的前沿,是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北京大学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强大的生物医学学科,需要有自己的医学院。正是在双方强烈的愿望下,1994年,两校开始筹划合作与合并事宜。1995年2月,两校签定了联合办学协议;1995年8月,北医七年制学生正式进入北京大学进行第一年的学习;1996年6月,北京大学医学中心在北医挂牌;1998年2月及11月,两校先后正式组成合校工作小组与合并筹备工作小组;2000年4月3日,两校正式合并;5月4日,北医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这个过程长达七年。两校的领导们对合并工作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采取分阶段渐进的方式,使得这样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事,最后“水到渠成”,顺利完成。合校使北医进入到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建设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启动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与预防医学学生的长学制培养模式;成立了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与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大力推动医学与理科、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以很大的力度成立与发展了多个由基础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多学科联合研究中心;教师待遇明显提高,优秀人才引进大幅度增长;科研水平迅速提高,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取得的经费较合并前增加了50%;实验室条件、学生宿舍以及其他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两年中,我们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经费中得到2.8亿元的支持,这样的资助强度在北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合校后,我们遵循实事求是与“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始终将工作重心放在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医疗方面,在管理上实施“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模式,继续发挥北医原有管理层对医学部的管理与服务功能,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创建了独特的北大-北医合并模式。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有利于维护稳定,有利于调动大多数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合并后原医学院校部分的发展,当然也就有利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 公卫百科
    如今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有11个学院,6所附属医院,教职员工近万余人,本专科学生3505人,研究生1608人(其中博士生702人)。有10名院士和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老专家,还有一大批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包括10名长江特聘教授,7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与11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北医现有20个全国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与10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有20个校级研究所与23个联合研究中心。近十年来,北医承担了大量“八五”、“九五”攻关、“863”、“973”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各类科研基金963项,资金总额1.65亿元,取得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成果34项。在获得科研基金、取得科技成果、在SCI登录刊物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方面,均居高校前列与医学院校之首。正如李岚清副总理在北大与北医合并大会所言:“北京医科大学在近九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的医学家和优秀的医药卫生人才,取得了许多高水平的重要的科研成果,成为我国医科大学中的排头兵,在海内外享有良好声誉,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公卫家园
    一所大学办得是否成功,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看它所培养出学生的质量以及他们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北医从1949年至今,共为国家培养出3万多名高层次的毕业生,包括4000多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生1500名)。北医的毕业生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多数已成为领导与骨干。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北医毕业生基本功扎实,勤奋、严谨,富有奉献精神。他们都是北医的骄傲。
公卫考场

    我们不会忘记那些至今依然工作在祖国边疆和基层的北医毕业生们。他们自毕业起一直工作在宁夏乡卫生院。他们默默无闻,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当地淳朴的百姓们。
    我们不会忘记那些为了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北医毕业生们。姜泗长、胡亚美、王忠诚、钟南山、王宝光、黄树则、斑马丹增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代表。他们在科学研究、临床医疗和卫生事业管理等方面取得令人称赞的成就,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公卫论坛
    我们也不会忘记那些远离祖国大陆的北医毕业生们。他们奋斗在国外的大学、研究所、医院、药厂,不断探索着生命的奥秘。我们知道在海外的日子是艰辛的,但是他们秉承着北医“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打造着北医的光荣,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我们更不会忘记那些引领北医建设、发展的历届领导者们。曲正、杨纯、胡传揆、李资平、彭瑞骢、马旭、曲绵域、王德炳等等,以他们的视野,睿智、魄力和胸怀,不断开拓创新,促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为今日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卫百科


    九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个瞬间;然而对于历尽坎坷,在披荆斩棘中不断前进的北医来说却是漫长的。正是成千上万的北医人,带着对北医的挚爱,求真务实,团结奋斗,无私奉献,才铸就了北医九十年的丰碑。亲爱的校友们,母校衷心地感谢您们!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公卫家园

    北医的历史告诉我们,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大环境。国家兴盛,社会前进,则学校发展;国家受难,社会倒退,则学校衰败。“时代比人强”,我们只能顺应时代潮流而动;但又必须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占领先机,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我们这一代人幸逢千载难遇的盛世,一定不能失去这个机遇,不能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要让北医在我们手中腾飞。

公卫家园


北医的历史告诉我们,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及为社会服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些根本任务来展开。无论在什么复杂的情况下,无论遇到多大的干扰,都不能丝毫脱离这些根本任务。
    北医的历史告诉我们,高校必须自觉地建设成一个开放的系统。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高校,要主动、谦虚地向发达国家中的先进高校学习,学习他们的一切经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优秀人才。北医解放后与改革开放后两次大的发展,都是与留学人员的大量引进直接相关的。此外,在当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大学也要主动向社会开放,为祖国的现代建设作贡献。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得到社会的更大支持,才能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

公卫人


    北医的历史告诉我们,学校的工作要以人为本。“群众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什么时候,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发动起来了,什么时候群众真正团结起来了,工作就顺利。而优秀人才又是根本,“得人才者得天下”,学校领导的一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应该用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和造就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上面。 公卫人
    北医的历史告诉我们,党的坚强领导是事业成功的保证。领导班子的团结,主要领导成员的眼光、智慧、魄力以及与群众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
    回顾历史,是为了把握今天。当前,北医作为北京大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为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我们将在北京大学统一领导下,继续坚持实事求是与“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在学科建设方面,将利用北京大学多学科综合优势,促进学科交叉,加强临床与基础研究结合,选准目标,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五期间争取在疾病基因研究,干细胞临床应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心血管、肿瘤、神经与运动系统疾病研究、辅助生育以及循证医学等方面取得一流的成果。同时要特别强调克服当前存在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不良学风,继续和发扬北医“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培育浓厚的学术氛围。在教学方面,将不断完善医学长学制培养模式,其精髓在于改变过去由高中毕业直接进入职业训练的模式,而在两者之间加入大学通识教育,从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综合素质。同时还将大胆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将在大部分学科融通硕-博两个阶段培养。在临床医疗服务方面,在继续努力提高诊疗水平和扩大基本建设的同时,将加强“以病人为中心”的制度建设,深化医院体制与管理机制的改革。在校园建设方面,十五期间将建成新教学楼、新研究生宿舍楼、新学生活动中心,完成管线、动力与旧教学楼等改造工程。我们将进一步开放办学,加强国际合作,较大规模增加留学生数量,拓展远程网络教育。我们将加强党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开源节流,实现后勤社会化,不断增强自主办学能力。办好学校的根本在于人才,在继续努力引进国外高水平人才的同时,努力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扬民主,依靠群众,造就人尽其才,人尽其力,人才辈出的生动活泼的局面。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这是党的国家赋予北京大学的神圣使命,也是多少代北医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我们全体北医人,一定要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同心同德,发奋图强,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使我们的北医早日跨入世界一流行列。 
公卫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新乡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系    下一篇 宜春学院医学院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