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胺素
理化性质
硫胺素又称维生素B1,是人类发现最早的维生素之一。
溶于水,耐酸、耐热,不易被氧化,但在碱性环境下加热时可迅速分解破坏;在有亚硫酸盐存在时也可迅速分解破坏;某些食物,如鱼类等含硫胺素酶,生吃鱼类时可在此酶的作用下使硫胺素失活。
吸收、转运和代谢
吸收主要在空肠。吸收过程需钠离子存在并消耗ATP。在血液中主要以焦硫酸酯的形式由红细胞完成体内转运。然后硫胺素以多种形式存在于组织细胞中。以肝、肾、心脏为最高。
生理功能
1.以硫胺素焦磷酸(TPP)辅酶形式参与体内糖代谢中两个主要反应。
(1)α-酮酸氧化脱羧作用,即丙酮酸转变为乙酰辅酶A与α-酮戊二酸转变为琥珀酰辅酶A,经此反应后α-酮酸才能进入柠檬酸循环彻底氧化。 公卫论坛
(2)戊糖磷酸途径的转酮醇酶反应,此反应是合成核酸所需的戊糖、脂肪和类固醇合成所需NADPH的重要来源。
2.维持神经、肌肉特别是心肌的正常功能
3.维持食欲、胃肠道正常蠕动及消化液分泌有关
缺乏与过量
典型缺乏症为脚气病,主要损害神经血管系统。临床上分为 公卫考场
湿型脚气病。
干型脚气病。
混合型脚气病。
另有婴儿脚气病。
目前尚未见过多症。
营养水平鉴定
1.尿中排出量常用两种方法:
负荷实验一般采用4小时负荷实验。
任意一次尿硫胺素与肌酐排出量的比值。
2.红细胞转酮酶活力系数(ETK-AC)或TPP效应血液中硫胺素绝大多数以TPP形式存在于红细胞中,并作为转酮醇酶辅酶发挥作用。该酶活力大小与血液中硫胺素浓度密切相关。可通过体外试验测定加TPP与不加TPP时红细胞转酮醇酶的变化反映营养状态。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可靠方法。
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RNI(mg/d):14岁~组:男1.5,女1.2;18岁~组:男1.4,女1.3;50岁~组不分性别均为1.3。
来源广泛。其良好来源是动物内脏和瘦肉,全谷、豆类和坚果。但过度加工的米、面会使硫胺素大量丢失。
硫胺素又称维生素B1,是人类发现最早的维生素之一。
溶于水,耐酸、耐热,不易被氧化,但在碱性环境下加热时可迅速分解破坏;在有亚硫酸盐存在时也可迅速分解破坏;某些食物,如鱼类等含硫胺素酶,生吃鱼类时可在此酶的作用下使硫胺素失活。
吸收、转运和代谢
公卫人
吸收主要在空肠。吸收过程需钠离子存在并消耗ATP。在血液中主要以焦硫酸酯的形式由红细胞完成体内转运。然后硫胺素以多种形式存在于组织细胞中。以肝、肾、心脏为最高。
生理功能
1.以硫胺素焦磷酸(TPP)辅酶形式参与体内糖代谢中两个主要反应。
(1)α-酮酸氧化脱羧作用,即丙酮酸转变为乙酰辅酶A与α-酮戊二酸转变为琥珀酰辅酶A,经此反应后α-酮酸才能进入柠檬酸循环彻底氧化。 公卫论坛
(2)戊糖磷酸途径的转酮醇酶反应,此反应是合成核酸所需的戊糖、脂肪和类固醇合成所需NADPH的重要来源。
2.维持神经、肌肉特别是心肌的正常功能
3.维持食欲、胃肠道正常蠕动及消化液分泌有关
缺乏与过量
典型缺乏症为脚气病,主要损害神经血管系统。临床上分为 公卫考场
湿型脚气病。
干型脚气病。
混合型脚气病。
另有婴儿脚气病。
目前尚未见过多症。
营养水平鉴定
1.尿中排出量常用两种方法:
负荷实验一般采用4小时负荷实验。
任意一次尿硫胺素与肌酐排出量的比值。
2.红细胞转酮酶活力系数(ETK-AC)或TPP效应血液中硫胺素绝大多数以TPP形式存在于红细胞中,并作为转酮醇酶辅酶发挥作用。该酶活力大小与血液中硫胺素浓度密切相关。可通过体外试验测定加TPP与不加TPP时红细胞转酮醇酶的变化反映营养状态。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可靠方法。
公卫人
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RNI(mg/d):14岁~组:男1.5,女1.2;18岁~组:男1.4,女1.3;50岁~组不分性别均为1.3。
来源广泛。其良好来源是动物内脏和瘦肉,全谷、豆类和坚果。但过度加工的米、面会使硫胺素大量丢失。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