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
坐落在著名的无锡梅园横山风景区的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2月,至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50年来,从当初仅有6名员工的市级研究所,发展成为集科研、临床、信息和科技开发于一体、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核医学研究基地,卫生部核医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十大医学高技术平台之一和无锡市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2005年7月,加入江苏省人民医院集团,增挂“江苏省人民医院集团核医学研究所”所牌。曾先后承担或参与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863”、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课题,共获得国家新药证书16张(其中一类新药证书8张)、国家发明专利35项,以及包含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级以上各类科技成果奖100余项。
公卫家园
下设研究部、临床部(江苏省江原医院)、信息部(中华核医学杂志编辑部)、江原实业技贸总公司等业务部门,以及办公室、组织人事科、科教科、财务科、质量控制科、条件部等职能科室。现有员工二百余人,国家、省、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名,省“333工程”学科带头人6名,省医学重点人才3名,省“六大人才高峰”人员2名。
科研是全所的核心。作为科研工作的主体,研究部拥有一支由核物理、放射化学、医学、药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优秀中青年专业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配置了包括Micro-PET在内的一批尖端的专业仪器和专用实验室,承担着全所主要的科研任务。半个世纪以来,有志于祖国核医药学事业的几代科研人员,以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谱写着新的篇章。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缺少完整技术资料的情况下,以朱庆云、张满达为代表的老一辈创业者以敢于创新的精神,与无锡机床厂协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医用X-Y黑白扫描机,填补了国内空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单光子断层扫描仪(SPECT)开始进入国内,促进了临床核医学迅速发展。为了解决与之相匹配的放射性诊断药物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研究所科研人员不畏艰难,依靠当时还很简陋的科研设备,采用国产原料研制出心、脑功能显像剂,不仅质量符合药典标准,而且在剂型上取得重要突破,质优价廉的国产新药从此占领了中国市场。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中,年轻的科研人员以敢于创新的精神,研制成功用于早期诊断帕金森氏综合症的显像剂,目前已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进入临床试验,使我国对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跻身世界前沿。进入新世纪以后,被誉为现代医学标志的正电子显像(PET)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临床对肿瘤及心脑血管类疾病的早期诊断率。但PET必须依靠专用的显像药物来进行诊断,目前临床使用的诊断药物品种较为单一,原料依赖于进口,影响了学科的发展。为了研制国产的正电子显像药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又一次向高新技术领域发起冲击,他们依托Micro-PET等先进的技术平台,开展了神经、肿瘤和其他慢病的正电子药物研究,目前已取得一批阶段性成果。 公卫论坛
研究所的临床工作,尤其是同位素的临床应用早在建所初期已经开展,如131I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和32P敷贴治疗皮肤病等,当时就是无锡医界的一个特色。1986年8月,在研究所搬迁新址以后,省卫生厅同意研究所原址临床部对外称“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1996年6月,经省卫生厅批准更名新建的研究所附属江苏省江原医院在现址开业(原址保留为医院城中部),时任卫生部长陈敏章题写院名,卫生部和省市有关领导亲临剪彩。江原医院为非营利性的市医保定点单位,拥有先进的诊疗设施备、舒适的就诊环境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以甲状腺疾病、糖尿病、乳腺疾病的诊治及健康体检见长。医院以研究所为依托,充分利用优越的科研资源,在内分泌疾病的研究,尤其是在131I治疗甲状腺癌、Graves、非毒性甲肿、功能自主性甲肿,以及应用放射性核素治疗骨转移瘤及骨痛等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鲜明的专科特色和技术优势。
江原实业技贸总公司既是科研成果的孵化器,又是研究所服务经济和社会的“窗口”。所属的应用研究部、江原制药厂和生物技术公司等部门,拥有较强的新药研发能力。应用研究部针对市场需求,研制成功非离子型X-CT造影剂碘海醇,通过技术转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正在继续研发新一代的造影剂。江原制药厂2003年获得全国第一张放射性药品生产GMP证书,目前已能生产数十种放射性药物,产品遍及全国30个省市的200余家三级医院;生物技术公司早期主要进行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的开发,近年来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试剂研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一批自主研发的药盒正陆续推出,将逐步打破外国公司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2007年,研究所设施先进的新药研发中心竣工投入使用,为科技开发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
受中华医学会委托,研究所从1981年起编辑出版核医学专业学术期刊《中华核医学杂志》,时任卫生部长钱信忠为第一期杂志题词。该杂志系我国最高层次的核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报道核医学领域先进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与核医学临床密切结合且有指导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还承担了我国核医学界与国际核医学界的交流任务。杂志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多次获得各级嘉奖。
研究所有广泛的国际和国内合作与交往,曾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华人核医学研讨会、海峡两岸三地甲状腺病研讨会等国际和地区性学术会议;多次承办过全国性的卫生科技管理干部培训班和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除了对外的学术交往,研究所还十分重视营造所内的学术氛围,致力于员工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如通过开展多种学术活动,保证知识的时效性和动态性,保证信息的流入、知识的自由传播和创新;同时,努力加强团队建设,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通过在职学习、选送深造、岗位锻炼等多种途径,为优秀青年铺设成才平台。
研究所地处无锡梅园横山风景区,毗邻景色秀丽的蠡湖风光带,与正在兴建的惠山森林公园隔路相望;城市二环主干道钱荣路从门前经过,可以直通沪宁高速公路和无锡机场。所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林木葱茏;房屋依山而筑,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各项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完备,能充分满足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需要。2008年底,新建了具有会议、培训、餐饮等功能,风格独特、设施完备的卫生部核医学重点实验室培训基地,可为国内外核医学及其他学科研究、人才培训和学术交流提供周到的服务。 公卫考场
研究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开拓、求实、勤奋、严谨”的优良所风,以此为标志的单位文化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前行,始终焕发出时代的光彩。五十年来,这里传承了创新的血脉,洋溢着创业的激情,收获着创造的喜悦。所领导班子带领全所员工坚持改革,与时俱进,营造了风正气顺、政通人和的内部环境。曾先后荣获全国卫生行业先进集体、江苏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省卫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省园林化单位、无锡市文明单位、无锡市优秀研发单位和无锡市优秀科研所等称号。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研究所正沿着科学发展观指引的方向,继续高扬创新的旗帜,为祖国的核医学事业再创辉煌。
下设研究部、临床部(江苏省江原医院)、信息部(中华核医学杂志编辑部)、江原实业技贸总公司等业务部门,以及办公室、组织人事科、科教科、财务科、质量控制科、条件部等职能科室。现有员工二百余人,国家、省、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名,省“333工程”学科带头人6名,省医学重点人才3名,省“六大人才高峰”人员2名。
公卫论坛
科研是全所的核心。作为科研工作的主体,研究部拥有一支由核物理、放射化学、医学、药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优秀中青年专业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配置了包括Micro-PET在内的一批尖端的专业仪器和专用实验室,承担着全所主要的科研任务。半个世纪以来,有志于祖国核医药学事业的几代科研人员,以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谱写着新的篇章。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缺少完整技术资料的情况下,以朱庆云、张满达为代表的老一辈创业者以敢于创新的精神,与无锡机床厂协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医用X-Y黑白扫描机,填补了国内空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单光子断层扫描仪(SPECT)开始进入国内,促进了临床核医学迅速发展。为了解决与之相匹配的放射性诊断药物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研究所科研人员不畏艰难,依靠当时还很简陋的科研设备,采用国产原料研制出心、脑功能显像剂,不仅质量符合药典标准,而且在剂型上取得重要突破,质优价廉的国产新药从此占领了中国市场。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中,年轻的科研人员以敢于创新的精神,研制成功用于早期诊断帕金森氏综合症的显像剂,目前已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进入临床试验,使我国对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跻身世界前沿。进入新世纪以后,被誉为现代医学标志的正电子显像(PET)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临床对肿瘤及心脑血管类疾病的早期诊断率。但PET必须依靠专用的显像药物来进行诊断,目前临床使用的诊断药物品种较为单一,原料依赖于进口,影响了学科的发展。为了研制国产的正电子显像药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又一次向高新技术领域发起冲击,他们依托Micro-PET等先进的技术平台,开展了神经、肿瘤和其他慢病的正电子药物研究,目前已取得一批阶段性成果。 公卫论坛
研究所的临床工作,尤其是同位素的临床应用早在建所初期已经开展,如131I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和32P敷贴治疗皮肤病等,当时就是无锡医界的一个特色。1986年8月,在研究所搬迁新址以后,省卫生厅同意研究所原址临床部对外称“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1996年6月,经省卫生厅批准更名新建的研究所附属江苏省江原医院在现址开业(原址保留为医院城中部),时任卫生部长陈敏章题写院名,卫生部和省市有关领导亲临剪彩。江原医院为非营利性的市医保定点单位,拥有先进的诊疗设施备、舒适的就诊环境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以甲状腺疾病、糖尿病、乳腺疾病的诊治及健康体检见长。医院以研究所为依托,充分利用优越的科研资源,在内分泌疾病的研究,尤其是在131I治疗甲状腺癌、Graves、非毒性甲肿、功能自主性甲肿,以及应用放射性核素治疗骨转移瘤及骨痛等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鲜明的专科特色和技术优势。
公卫百科
江原实业技贸总公司既是科研成果的孵化器,又是研究所服务经济和社会的“窗口”。所属的应用研究部、江原制药厂和生物技术公司等部门,拥有较强的新药研发能力。应用研究部针对市场需求,研制成功非离子型X-CT造影剂碘海醇,通过技术转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正在继续研发新一代的造影剂。江原制药厂2003年获得全国第一张放射性药品生产GMP证书,目前已能生产数十种放射性药物,产品遍及全国30个省市的200余家三级医院;生物技术公司早期主要进行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的开发,近年来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试剂研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一批自主研发的药盒正陆续推出,将逐步打破外国公司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2007年,研究所设施先进的新药研发中心竣工投入使用,为科技开发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
公卫考场
受中华医学会委托,研究所从1981年起编辑出版核医学专业学术期刊《中华核医学杂志》,时任卫生部长钱信忠为第一期杂志题词。该杂志系我国最高层次的核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报道核医学领域先进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与核医学临床密切结合且有指导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还承担了我国核医学界与国际核医学界的交流任务。杂志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多次获得各级嘉奖。
公卫百科
研究所有广泛的国际和国内合作与交往,曾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华人核医学研讨会、海峡两岸三地甲状腺病研讨会等国际和地区性学术会议;多次承办过全国性的卫生科技管理干部培训班和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除了对外的学术交往,研究所还十分重视营造所内的学术氛围,致力于员工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如通过开展多种学术活动,保证知识的时效性和动态性,保证信息的流入、知识的自由传播和创新;同时,努力加强团队建设,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通过在职学习、选送深造、岗位锻炼等多种途径,为优秀青年铺设成才平台。
公卫论坛
研究所地处无锡梅园横山风景区,毗邻景色秀丽的蠡湖风光带,与正在兴建的惠山森林公园隔路相望;城市二环主干道钱荣路从门前经过,可以直通沪宁高速公路和无锡机场。所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林木葱茏;房屋依山而筑,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各项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完备,能充分满足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需要。2008年底,新建了具有会议、培训、餐饮等功能,风格独特、设施完备的卫生部核医学重点实验室培训基地,可为国内外核医学及其他学科研究、人才培训和学术交流提供周到的服务。 公卫考场
研究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开拓、求实、勤奋、严谨”的优良所风,以此为标志的单位文化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前行,始终焕发出时代的光彩。五十年来,这里传承了创新的血脉,洋溢着创业的激情,收获着创造的喜悦。所领导班子带领全所员工坚持改革,与时俱进,营造了风正气顺、政通人和的内部环境。曾先后荣获全国卫生行业先进集体、江苏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省卫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省园林化单位、无锡市文明单位、无锡市优秀研发单位和无锡市优秀科研所等称号。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研究所正沿着科学发展观指引的方向,继续高扬创新的旗帜,为祖国的核医学事业再创辉煌。
公卫人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江苏省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下一篇 陕西省结核病防治研究所